社会背景与创作
茅盾作。初载于1921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7期。本文主要阐述了社会背景与小说创作的关系。文章指出,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便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学。真正的文学是反映时代的文学。乱世之年的文学应以怨与怒为音调。俄国、波兰、匈牙利的文学描写黑暗专制,同情被损害者,张扬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是极合理的事”,说明他们的文学家尽了自己的职责。中国正处于动乱时期,应该产生如易卜生《少年社会》、屠格涅夫《父与子》那样表现守旧老人与进取青年思想冲突的作品,如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那样揭示国民惰性的小说。但是,中国的小说界并没有创作出这样深刻的作品。其原因是作家忽略了社会背景,缺乏第四阶级生活的经验,传统的文学观念束缚了作家的创作才能。即使描写出社会生活一角的小说,大都偏重于青年恋爱问题,这与社会现实相比,显得轻重失当。为此,文章要求作家,多注意被压迫的国情,写和人类有关系的真的文学。本文对于在中国建立现实主义小说理论体系,对于小说创作的发展,都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