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社学

 元朝学校名。世祖至元七年(1270)颁布立社令文,其中规定每社设立学校一所,选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先读《考经》、《小学》、然后读《大学》、《论语》、《孟子》等,以达到“各知孝悌忠信,敦本抑末”的目的。至元二十五年,大司农司统计全国立社学达二万四千余所。可见教育普及、文化兴盛一时。社学教师多是粗识文字者。世祖之后,社制逐渐松驰,许多社学随之废弃。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地方學校 > 社學
社學  shèxuè

封建王朝設於鄉村的學校。始於元,達於清。《新元史·食貨志》載,至元二十三年頒立社規條於各路,諸縣所屬村疃,五十家爲一社,“每社立學校一,擇通曉經書者爲學師,農隙使子弟入學。如學文有成者,申覆官司照驗。”明、清亦設置。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明初學校貢舉事宜記》:“鄉里則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學,願讀書者盡得預焉,又謂之社學,蓋即黨庠、術序之遺也。”清制各州縣於大鄉鉅鎮各置社學,凡近鄉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下,皆可入學肄業,入學者得免差役。參閱《清文獻通考·學校考·直省鄉黨之學》。

古代的学校

古代的学校

泮(泮乡;泮宫) 黉(黉学;黉序;黉舍;黉门;黉室;黉宫;黉校;黉堂;黉塾) 庠 党序 锱坛之宫
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地方学校:社学
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蒙馆 蒙学
古代小学:西序 楹西
古代大学:上庠 太学 成均 頖宫 璧雍 国子学 国子监 环林璧水
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东序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泮宫

☚ 讲学之所   考场 ☛

社学

学校名。古代乡绅主持的教育场所。始于元代。至元七年(1270)颁布立社之文,每五十家立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选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先读《孝经》、《小学》,次及《大学》、《论语》、《孟子》等,以达到“各知孝悌忠信,敦本抑末”的目的。二十五年,全国社学达二万四千余所。世祖以后,社制逐渐破坏,许多地方社学随之废弃。明初复兴。洪武八年(1375)下令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大诰》及本朝律令。正统时,许社学学生补州、县学生员。弘治十七年(1504),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后久废不行。清代于每乡置一所,择文行优者充社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凡近乡子弟十二岁以上者令入学。且与科举考试相联系,凡府、州、县学生员岁考列五等者,原为青衣者有发社之处罚,即由儒学降入社学,再考后若能列一、二、三等,即可恢复生员资格,回到儒学。中叶以后,逐渐成为举办地方团练之所。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利用社学编练义勇,以抗击英军。《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周围各乡社学互相联络,共同御侮,尤以升平、东平、南平、隆平等社学名声最著。

社学

即“土番社学”(34页)。

社学

古代学校名。1286年元代皇帝诏令诸路立社,每50家为一社,每社立一学校。农闲时令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为主。明代社学最为普及。1504年,诏令广为设置,15岁以下儿童进学读书。清初另有乡设1所,12~20岁有志于学者均可入学。

社学

社学

宋元明清时期建于乡社的学校。据记载,宋代已有社学,大概就是乡社的私塾。由政府明令建立社学,则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代规定,每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选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令社中子弟在农闲时入学。初以《孝经》、《小学》为读本,次及《大学》、《论语》、《孟子》等。目的在于“各知孝悌忠信,敦本抑末”。至二十五年,全国已有社学二万四千余所。世祖以后,随着社制之废弃而多被破坏。明洪武八年(1375年),诏各府、州、县官于乡社皆建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正统(1436~1449年)以后,社学制度更为完备。社学由州县长官聘请教师,时称“教读”,其报酬由官府供给。招收七八岁以上的童子入学,讲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以化风成俗,及为科举培养预备人才。清初规定,各直省的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一所,选择品学优异者为教师,免除差役,供给廪食,凡本乡及邻近子弟十二岁者皆可入学读书。

☚ 小学   武学 ☛

社学

中国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学校。

社学

明代,天津卫辖区所设的乡村小学,多属乡官办,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如查考入学人数、学习成绩、教师勤惰等,并行上报。社学教师由地方官员选择品学兼优者担任,弟子称其为师训,官府则称其为秀才。社学系明代创举。行之未久,则被停废。

社学

社学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各府、州、县皆立社学,教育十五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令律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任。清代中末期社学渐被私塾、义塾取代。

☚ 宋代庆历兴学   初级师范工作要点 ☛
社学

社学

我国元代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称为社学。明、清两代沿用这个名称,指地方办的乡学。

☚ 村学   开门办学 ☛

社学she xue

village schoo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saties

社学

元代村社建立之学校名。世祖至元七年(1270),依农村立社法令,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令子弟入学受教。先读《孝经》、《小学》,次习《大学》、《论语》、《孟子》等1经史。社学可自愿立长学者。凡学问有成者,申报查验。二十五年,据大司农司统计,全国立学校达24400余所。

社学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元代规定每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授以《孝经》、 《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各府、州、县皆立社学,教育十五岁以下幼童,教育内容除《孝经》等经书外,还有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仪礼。清承明制,令各直省、府、州、县置社学,每乡一所,凡年龄12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均可入学肄业。清中叶以后,社学逐渐变成地主士绅兴办“团练”,为“御盗贼”的场所。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曾利用它作为编练义勇,进行抗英斗争的组织。其基本任务是:“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敌”,“踵寓兵于农之法”。社学的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商店店员,而爱国士绅则在其中起组织领导作用。辛亥革命后废除。

社学

元代村社所属学校。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世祖颁布立社令文,规定每社置社学一所,令社众子弟在农闲时入学,选择通晓经史者为学师,先授《孝经》、《小学》,次授《四书》,以使“各知孝悌忠信,敦本抑末。”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据大司农司统计,全国社学达二万四千余所,社学教师多为初识文字之人。世祖以后,社制逐渐破坏,社学亦多废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1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