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禹贡锥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禹贡锥指 《禹贡锥指》是考释《禹贡》地理的重要著作,是集前人研究之大成的重要成果。胡渭著。 胡渭(1633-1714),字朏明,号东樵,初名渭生,浙江德清人。清代著名学者,12岁丧父,由母亲沈氏抚养长大。15岁时县试高等,充廪生,赴省试屡不第,后入太学学习,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尤精于舆地考证之学。他反对唯心主义的阴阳谶纬,指出《洛书》、《河图》都是后人假托的伪书。以后曾设馆于青州冯相国邸,深得冯相国的器重。他绝意仕途,谢绝了冯相国支持他去考试博学鸿词科的建议,继续从事经学研究。这时徐乾学奉诏主持监修《明史》、《大清会典》和《大清一统志》,设馆于苏州洞庭东山,延聘胡渭参加编纂。一起参予撰修的学者还有阎若璩、顾祖禹、黄仪等。由此他们互相切磋,并得以博览天下郡国之书,为他的《禹贡》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博考历代典籍及古今经解,依经为训,章别句从,详加考核,据文画图。撰成了《禹贡锥指》一书。胡渭其他的学术著作还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禹贡锥指》书名取义于庄子的《秋水篇》,用管窥天,用锥指地,意为所见者甚小,所得者甚微。其实,《禹贡锥指》一书凝聚了胡渭多年的心血,在经文注释和考证上都花了很大的功夫。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是编(指《禹贡锥指》)尤其生平精力所注。”本书的分卷情况是:原本标题20卷,首列地图1卷,其中第11卷和第14卷,又都分成为上、下,第13卷分成上、中、下,而中卷又分为上、下,这样合计统算,实际上共计为26卷。书中对九州山川形势,古今郡国分合同异,道里远近险夷,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讨论。他从国计民生的需要出发,对河道的迁徙及治河方略十分关心,专门写了《导河》一章,详细考证黄河历次改道迁徙情况。康熙四十三年(1704)巡察江南,胡渭以所著《禹贡锥指》献于行在,受到康熙帝的赞赏,亲书“耆年笃学”字匾及诗扇赐之。 胡渭对地图也很重视。他说:“说经至《禹贡》难矣。而为图则尤难。胸无万卷之藏,足无万里之行,而以意摹写,曰此《禹贡》图也,有不为人非笑者乎?虽然图不易为也,而终不可缺。苟有说而无图,则山川之方乡,郡国之里至,茫茫然莫辨。说虽详亦奚以为用!于是不揣孤陋,既作《锥指》,又据九州、五服、导山、导水之文,证以地志、水经,参之诸家传记,略仿朱思本意,计里画方,为图47篇,冠于其首。”书中除绘有九州及郡国分合图外,对禹河初徙、再徙及汉、唐、宋、元、明代黄河河道,考证尤详,且绘之于图,使人一目了然,足见功夫之深。 作者在“叙例”中曾回忆过本书的写作情况。他说:“岁甲戌(康熙三十二年,1694)家居,谢绝人事,因取向手记,撮其机要,依经立解,章别句从,历3年而成,厘为20卷。名曰《禹贡锥指》。”本书的写作格式为经文顶格,集解低一格,辨证又低一格。历代义疏及方志舆地,搜采殆遍。于九州分域,山水脉络,均详加考释。正因为胡渭花了这样大的功夫写成此书,故学术界对此书的评价很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宋以来,程大昌、傅寅、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可谓是一个恰当的评价。因为这样,学术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禹贡学”研究中的权威著作。 禹贡锥指地理文献考证。清胡渭(1633—1714)撰。二十卷,图一卷。胡渭,初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德清(今属浙江)人。虽入太学,但未为官,参与《大清一统志》纂修。为一代史地名家,著有《洪范正论》等。自古注《禹贡》者甚众,胡氏一扫汉儒附会、宋儒变乱旧习,广征博引,融汇贯通,成一家之言,为宋以来注《禹贡》者之冠。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成书,记事止于明崇祯十三年,约四十万字。以《庄子·秋水篇》之“用锥指地”语义为书名,表示自谦。有九州分域、尔雅九州、职方九州、九州贡道、导山、西域河源、汉屯氏诸决河、元明大河、三江异派、涧瀍改流、四海等四十五幅历史地图,附五服、九服示意图二幅。图说较详。正文卷一释《禹贡》书义。卷二始按冀州、济河、兖州、海岱、青州、荆州、雍州各地区顺序,导水、导山附后,间有附录。以禹锡玄圭告阙成功殿之。其图以禹河初徙、再徙及汉唐宋元明历代河图最为精密,但多系明艾南英《禹贡图注》释版。对《禹贡》逐句详加注释。于九州分域、山水脉络、古今同异之故,一一讨论详明。至于陵谷迁移、方州分合,数千年内,代有变异,胡氏皆折衷历代诸家论说以定一是。其中“导河”一章提出黄河五次改道论证, 为研究黄河变迁提供历史证据。其谬误亦复不少。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皇清经解》本, 《四库全书》本。 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清胡渭(详见《易图明辨》)撰。《禹贡》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禹贡指南》条。渭学识渊博,尤精于舆地,尝与修《大清一统志》,得见全国府州县志,凡志书涉及《禹贡》山川地理者皆随手摘录,在此基础上爬梳整理,详加考订,复采前人义疏及他书所载有关山川地理者,折衷以己意,终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撰成此书。此书于九州分域、山川脉络、道理远近平险、郡国分合以及古今异同之故,逐一考订,至为详明。“异河”一章,提出黄河五次改道论证,于后人研究黄河变迁史尤为重要。书中体例,低经文一字为集解,又低一字为考证。《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称“宋以来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瞻,此为冠矣。”诚非过誉。此书亦偶有疏漏,魏源《书古微》、李慈铭《祥琴室日记》于其疏漏皆有所补正,可参考。此书原题二十卷,而首列图一卷,其中卷十一、卷十四皆分上下,卷十三分上中下、而中卷又自分上下,实为二十六卷。其图四十七幅,多系明艾南英《禹贡图注》释版。此书现存清康熙间刻本两部,一为清刘传莹批点本,藏湖北省图书馆;一为清陈澧批点本,藏湛江市图书馆。另有道光九年 (1829)刻《皇清经解》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