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秦长城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秦长城遗址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自公元前二千年前后起,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主要使用铜器的时代。那时期,在现宁夏北部地区居住着一些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他们互不相统、彼此攻伐不断,古代汉文史籍统称他们为“胡”或“狄”。到了战国初期,宁夏境内有一个被称为“义渠”的部落联盟最为强大,义渠与其南面的秦国有政治经济联系。不过,那些被统称“胡”的游牧部落经常南下侵扰秦国,掠夺人口和财物。秦国昭王为政时期(前306—前251),秦国出兵伐灭义渠,并且“始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资治通鉴》卷六)。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日月风云,秦国长城坚固的墙身至今犹见,墩台烽燧的遗迹仍依稀可寻。
 战国时期的秦国长城是由今甘肃省静宁县进入宁夏境内的,它经宁夏西吉县南部的将台、马莲一带,折向东北,绕固原县城,又走向东南,再经固原县的城阳、孟源等地,复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境,继续延至陕西省西北部的志丹和安塞县境内,最终与陕西省地界内的秦长城相接。秦国长城在宁夏境内的总长度为二百多公里,它像一条游龙,蜿蜒于高原和山岭之间,时起时伏,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宁夏秦国长城有一部分已经坍塌,但也有一部分现在仍然保持有一至三米高度的城墙。这些仍存在的长城依然很有气派,而且每隔二百至三百米便有一墩台凸出在墙身之外。长城是根据地势而修筑的。在平地段,低于地面开始起筑,所需泥土取自墙身外侧。这样取土的地方即自然形成壕沟,使城墙身的高度相对增加,从而更有利于发挥长城的防守作用。长城墙身用土夯筑而成,每层夯土厚十至十三厘米。夯土层很坚实,墙身因而很坚固。在有河沟的地方,则利用陡立的崖壁上面的平地筑城,使长城更加易守难攻。在长城附近和长城经过的重要沟口、关隘及山峰的高处,都建有烽燧,那是看守烽燧的燧长和戍卒居住的地方。现长城附近残存有一些烽燧遗址和废城,它们当是守塞戍卒居住的地方。在这些废弃的古城遗址中,往往能发掘到印有粗绳纹的大板瓦和云纹半瓦当,它们和陕西省关中地区战国时代秦都栎阳宫殿遗址所出者几乎相同。《固原州志》载:“秦灭义渠,筑长城以御边,即此地,在州西北十里有遗址。”上述实物和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肯定这段长城是秦昭王时期所修筑的战国秦长城。
 长城,是秦国防御匈奴的军事设施,就当时来说,它也不是秦的固定疆界。《史记》卷十五就记载,秦惠文王后元五年(前320),秦惠文王“北游戎地,至河上”。这表明秦国在没有灭义渠、筑长城之前,其势力也达到今宁夏北部的黄河一带。1968年在秦长城以北的固原县头营乡就发掘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只鼎,形体为圆腹、蹄足、附有双耳,通高十七厘米,近口沿有錾刻的“咸阳一斗三升”六个铭文。从器形和铭文看,它无疑是秦统一前的文物。还有一件错银铜镦,为细腰圆筒形,通长六点九厘米,上端有銎,可嵌纳戈、戟的木柲。铜镦的外表及底部均用细小的银丝与银片镶嵌,组成布局规整的卷云或曲线图案,并且锉修得平滑美观,显出银光灿灿、绚丽多彩的花纹,是一件精美珍贵的工艺品。错金银器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须经过铸器、錾槽、镶嵌和磨错等四道主要工序,这种工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经过了两千多年,至今我国制造各种珍贵的金属工艺品仍采用这种工艺。
 在秦长城一带地区,同样发掘了一些义渠或匈奴族的文化遗迹。1977年在固原县以北二十五公里的杨郎,曾发现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穴内有人骨一副,还有两件透雕的虎搏驴铜牌,它们长十三点七厘米,宽八点二厘米。铜牌上的虎獠牙外露,威猛异常,而驴的颈被虎咬住,前足着地,后两足腾空搭扣在虎背上。这种铜牌是作带扣用的生活品,但它的造型完美巧妙,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虎的雄威和驴的挣扎之态。此外,在固原县还发现了兽头青铜短剑、金质兽纹牌饰等文物,它们皆有精巧的艺术构思,令人观后感叹不已。上述这些文物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色,它们既艺术地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宝库。
 公元前221年,秦国击败诸侯国,建立起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封建王朝。为保障统一后国家的安全,秦将蒙恬奉旨统兵三十万人北征匈奴,并最后修筑了穿过宁夏境内的万里长城。不过秦始皇时期所修筑的那条长城,并不是现在宁夏固原地区的秦国长城。那条万里长城究竟在宁夏境内何处,有的学者提出可能已陷入流沙之中。真实的情况如何。还有待今后继续考察研究。

秦长城遗址

经陕西北部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榆林等6县、市境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匈奴南扰,派蒙恬率兵30万,将原来燕、赵、秦北方长城加以修补连接,从而奠定了“万里长城”的基址。两汉、北魏、北周、隋及明、清各朝都曾进行过修补。今所见长城,大多是明洪武到万历年间修补过的。

秦长城遗址

秦长城遗址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系秦昭王在位时(前306—前250)所筑,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长城西起临洮县三十里墩的洮河岸边,经渭源、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县,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继而又回到甘肃境内镇原、环县、华池县,向东入陕西省,蜿蜒东去,直至辽东。甘肃境内长城全部用黄粘土中杂碎石,夹板夯实筑成。城墙下宽4.2米,上宽2.5米,残高一般2米左右。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纷争,作为御敌象征的长城一带连年战火不熄,所谓“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唐王昌龄《塞下曲》)。如今,秦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 马家窑遗址   哥舒翰纪功碑 ☛

秦长城遗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构筑愿因地而异,山上用石垒,平地用土夯。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地区,还保存着用石头垒的秦长城遗迹。赤峰以北的长城或石砌或土筑痕迹非常清楚。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的长城遗迹,全系夯土筑墙,现存底宽6—8米,残高1—2米。在山巅上设烽火台,一般用石头垒成,有的四周还筑有围墙,时称亭烽。长城以南设有城障,土筑城墙。城较小,如固阳县三元古城,城周约2公里,乌拉特前旗增龙昌古城,城围约1.5公里。长城内外,峰峦起伏,烽燧相望,城碍磁隘相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6 1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