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秧歌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秧歌剧 秧歌剧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民间舞蹈之一。舞者一男一女,手持扇子、手帕、彩绸,边歌边舞,互诉爱慕之情。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军民掀起蓬勃的“新秧歌运动”,除了表演大型的秧歌外,还运用秧歌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编成小歌舞剧,通过人物对唱宣传革命思想内容。这一新颖的秧歌人们称之为“秧歌剧”。当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兄妹开荒》、中央党校编演的《牛永贵挂彩》等剧是秧歌剧的优秀创作剧目,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 ☚ 活报剧 讽刺剧 ☛ 秧歌剧 秧歌剧以民间秧歌为基础而形成的地方戏曲类型之一。包括很多不同的地方秧歌剧种。如陕西陕北秧歌剧、延安秧歌剧、韩城秧歌剧、渭华秧歌剧,山西的广灵秧歌、繁峙秧歌、登台秧歌、汾孝秧歌、壶关秧歌、混场秧歌 (平腔秧歌)、祁太秧歌 (即晋中秧歌)、沁源秧歌、清场秧歌、朔县秧歌(即大秧歌)、太原秧歌、武秧歌、襄武秧歌、翼城秧歌、泽州秧歌,河北的怀来秧歌、隆光秧歌(又名隆平秧歌)、蔚县秧歌 (又名蔚县梆子)、定县秧歌,河南的杨高戏等。大都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秧歌剧大都是由小旦、小丑(或小生) 扮演人物,唱民歌小曲,反映民间生活的“对对戏”,其形式与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相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间情趣。由于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唱腔结构体制基本上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联曲体的民歌组合,多以当地民歌小调为主要唱腔; 一类是不同程度地吸收并借鉴了当地梆子声腔的板腔体,逐步发展为舞台演出; 一类是联曲民歌与板腔体相结合。唱词全为偶句的四句一联,字数五、七、八、九、十不限。剧目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如《小姑贤》、《王小二赶脚》、《石榴娃烧火》、《绣荷包》、《十探妹》 等,大戏有《花亭会》、《九件衣》、《白蛇传》、《日月图》等。 ☚ 道情戏 陇剧 ☛ 秧歌剧 秧歌剧民间小戏。来源于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时所唱的歌而得名。后来与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农民踩高跷、闹秧歌,载歌载舞。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以二小角色(小生、小旦)为主的秧歌剧,流传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山东和东北地区。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陕甘宁的文艺工作者到农村深入生活,向农民学习,掀起一场“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健康的形式、新颖的内容的新秧歌剧。如只有两个角色的《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等集体作词,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词编曲),以及人物较多、情节复杂的《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生产、学习、战斗的生活内容,在创作、表演等方面改变了过去旧秧歌中的只表演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的形式,而成为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广场歌舞剧”(周扬《论秧歌》,华北书店1944年版)。从而积累了经验,为新歌剧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秧歌剧的音乐大都来自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和鼓吹乐的结合,《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秧歌剧的曲调,就是移植陕西地方戏曲“眉户戏”的唱腔加以改编而成。因此,也为我国音乐工作如何汲取旧民间音乐形式、创造新的民族音乐形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京剧 歌剧 ☛ 秧歌剧 秧歌剧秧歌剧是由北方流行秧歌演变发展而来的。秧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农村,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民间歌舞。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配合政治任务的需要,在解放区掀起秧歌运动,利用民间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 歌剧 四、中国民歌 ☛ 秧歌剧 秧歌剧中国戏剧之一。是一种群众性的广场民间小戏。以陕北秧歌小戏为基础,与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发展而成为一种民间歌舞艺术,风格活泼轻快。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流行于陕北、东北等各抗日根据地。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 话剧 歌剧 ☛ 秧歌剧yang ge juyangge opera 秧歌剧yang ge juyangge opera 秧歌剧yangko 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