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村交通
上海郊区农村,由于靠近大城市,交通相对便利。在19世纪后期,已建成淞沪铁路。不久,沪宁、沪杭铁路建成,改善了郊区部分地区的交通。当时,郊区农村主要是利用水网条件,发展水路的交通运输。20世纪20年代前后,郊区有了用小火轮拖带的班船,在郊区城镇和市区之间,或者在县城到乡镇之间,运输乘客和货物。20年代中期,由乡绅牵头建成上川、上南小铁路,使川沙、南汇到上海市区的交通大为改善。20~30年代,有些县开始兴建煤渣公路,公路上有少量的私人经营的客车通行。抗日战争胜利后,有美制的十轮卡车被充作运客车辆,长途货运以水运为主。总的来说,交通条件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开挖了许多新的大河,农民的挂机水泥船和拖轮运输船队成为内河运输主力。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煤屑公路变成沥青公路,还修建了许多白色公路,一般公路变成了高等级公路。到1997年,高速公路和四车道、六车道的快速公路已经形成网络。公交车四通八达,从市区到城镇之间,县城和县城之间,县城到乡镇之间,都有公共交通,城乡之间已经连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