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糖代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糖代谢 糖代谢tang daixie指糖类在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人和动物体内的糖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特别是小麦、大米、玉米等主食中的淀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给能量。能量是在糖氧化分解过程中逐步释放的。食物中的淀粉及其他糖类先经消化道中的酶水解成单糖,再吸收入血液输送到各种组织。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不能消化纤维素。但不少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能产生纤维素酶。反刍动物能食草,就是因为胃中有这类微生物。动物的肝和肌肉可以糖原的形式贮存葡萄糖。分解时,这两种糖原均先酶促降解成磷酸葡萄糖再与葡萄糖分解代谢汇合。肝糖原也可经磷酸葡萄糖,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利用。淀粉在植物细胞中也先分解为单糖再利用。葡萄糖在细胞内的分解有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循环等多种途径。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酵解成丙酮酸,再还原成乳酸或酒精及其他产物。此过程称无氧酵解或发酵,所产生的能量较少。在有氧情况下,葡萄糖经酵解生成丙酮酸,再经氧化脱羧基作用,转变成乙酰辅酶A。后者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此过程产生的能量较多,是需氧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丙酮酸是经复杂的丙酮酸脱氢多酶体系的催化,转变成乙酰辅酶A的,参加这一酶系的辅酶有辅酶A(含泛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等,总反应式为: 丙酮酸+辅酶A+NAD+ →乙酰辅酶A+CO2+NADH+H+ 在植物和一些微生物体内,糖还可循乙醛酸循环分解。此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因乙醛酸为其中间产物,故名。其总反应是:2乙酰辅酶A+NAD++2H2O →琥珀酸+2辅酶A+NADH+H+即2分子乙酰辅酶A可通过此循环生成一分子琥珀酸,后者不但可补充三羧酸循环上的物质,还可作为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如植物种子发芽时,乙醛酸循环很活跃,可把贮存脂肪降解所生成的脂肪酸转变成葡萄糖。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另一条糖的分解途径是磷酸戊糖途径。开始时,6-磷酸葡萄糖经脱氢和脱羧反应生成5-磷酸戊糖和CO2,然后5-磷酸戊糖经过若干复杂的转糖基反应,又生成6-磷酸葡萄糖。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每6个6-磷酸葡萄糖分子经过一系列反应重新变成5个分子,另一个分子则分解为CO2。6(6-磷酸葡萄糖)+6O2 →5(6-磷酸葡萄糖)+6CO2+5H2O+Pi 磷酸戊糖途径产能不多,但有独特的生物学意义。首先,核酸中的戊糖赖此途径供应。其次,脱氢反应的辅酶是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反应后产生的还原型辅酶NADPH是生物体的“还原力”,可直接参加合成代谢中许多重要的还原反应,如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光合作用组织中磷酸丙糖的还原,许多羟基化反应(如苯丙氨酸转变成酪氨酸),肾上腺皮质固醇的还原等。另外,循环的中间产物还可转变成多种物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大气中的CO2合成糖。蔗糖不仅是重要的光合作用产物,而且是糖类在植物体内转运的主要形式;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特别在甘蔗、甜菜、菠萝的汁液中最多。蔗糖在高等植物中的主要合成途径是: UDPG+6-磷酸果糖→UDP+磷酸蔗糖磷酸蔗糖 →蔗糖+磷酸 式中UDPG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缩写符号,其结构式是:☚ 糖酵解 脂类 ☛ 糖代谢 糖代谢指糖在体内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其中分解代谢是人体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食物中的糖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被吸收入血液(血糖),参与血液循环。各组织细胞从血液循环中摄取所需要的葡萄糖进行代谢。成年人的血糖浓度比较稳定,每100毫升血液中含80~120毫克。在血液循坏过程中,血糖既可以供肝脏和肌肉合成糖元贮存,又可供各组织细胞氧化供能,还可能变成脂肪和氨基酸。当机体耗糖增多或饥饿时,肝糖元即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血糖的相对恒定。此外,一些非糖物质(甘油、氨基酸等)通过糖异生在肝脏转变成糖元,成为血糖的间接来源。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两种方式。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元分解为乳酸,并释放能量,称糖的无氧分解过程,因与酵母菌的发酵过程相似,故又称糖酵解过程。当机体供氧充足时,葡萄糖或糖元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称糖的有氧氧化过程。这两种代谢方式在前一阶段是相同的,只是在生成丙酮酸之后,在供氧充足情况下,丙酮酸继续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在缺氧情况下则生成乳酸。 ☚ 糖的生理功能 糖与供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