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终南别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并精通禅理。他常以禅法入诗,创造在“观境”中求得“净心”又“不粘滞于境”的作品。这首《终南别业》抒写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又蕴涵着诱人深思耐人寻味无穷的禅机理趣,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采取因情言事、以事寄情的写法。诗中也写景,但写得空灵简淡,是情中景,也是含道之景。首联先写“好道”。诗人说,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弃尘俗,信奉佛教; 到了晚年,方得卜宅终南,独自过着隐居生活。落笔自然、精炼,既申述出隐居理由,又洋溢出超然世外的情味。颔联写兴致,再写胜事。诗人在终南山下,兴致来时,每每独自前往闲游,赏景怡情; 遇到美景,得到乐趣,也只是自己心领神会。“每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知”前缀一“空”字,表面上似有徒然、空自的惋叹之意,其实是反语,借以表示自己高怀逸兴罕有同调,却能自得其乐,闲游中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独自静赏其趣最妙。这一联,在对日常生活的随意抒写中,已隐隐透出一些理趣。颈联写景,极富禅机,是全诗的精警之笔。这联在意脉上紧承上联,具体地写“胜事自知”。上句说,自己随意而行,无一定目的,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在不知不觉间,竟来到流水的尽头; 下句说,眼看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又见到一团团白云飘浮而起。这一联,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从叙事角度看,十个字之中,一气叙写出诗人一行、一到、一坐、一看,干净利落,显出诗人无住无著、自由洒脱之态; 从抒情角度看,行到水穷,仍然不急不忙、不烦不恼,就在水边看白云涌起。“寻水之趣乍尽,观云之趣又生。这种随处生发而悠悠不绝的自然情趣,正可作王维形神之写照。”(韩经太《心灵现实的艺术透视》,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多么闲适悠远,令人心旷神怡! 从写景角度看,用的是轻笔淡墨,随意一挥,略微见景,而情与事皆溶化于其中,天然是一幅山水画图,其笔致之含蓄、空灵、不粘着于象,犹胜于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中的“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一联。这两句之妙,还在于深蕴禅机、理趣。在佛家的眼里,白云的无心无意、舒卷自如、悠悠自在、无所窒碍,正是所谓 “不住心”、“无常心”、淡泊闲适、安详自足等禅意的象征。“水穷”与 “云起”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处”与“时”的互文见义,使诗句饱含着诸如“无心遇合”、“离合引生”、“处变不惊”、“绝处逢生”、“妙境无穷”等关于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如果要找这种充满禅趣的诗境,王维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可谓同一机杼。结尾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说自己的心境本已悠然自在,偶然遇见林中老人,便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尽兴谈笑,不觉流连忘返。这里突出了“偶然”二字,将全篇所写出游中偶然遇到的种种情景上下贯穿,完成了一个空灵浑融的艺术意境的创造。这种情、景、事、理水乳交融,诗人心灵与自然复合的意境,是诗之化境,也是禅之悟境。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抒情诗在艺术上的高度成熟。宋人胡仔云:“后湖集云: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可见前人对它的高度评价。
还有一点,此诗在清人赵殿成的 《王右丞集笺注》 中被划归古诗,他本多入律诗。唐人的律诗创作,颇有以古入律的,为的是追求一种高古的气格。王维这首诗押平声韵,中二联对仗,但诗句的平仄不调,看来正是为了取得一种有如行云流水般兴到自然、无意求工之趣。近人高步瀛说: “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齐梁人诗皆可以此意求之。”(《唐宋诗举要》) 这个意见是中肯的。
☚ 王维   送别 ☛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并精通禅理。他常以禅法入诗,创造在“观境”中求得“净心”又“不粘滞于境”的作品。这首《终南别业》抒写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又蕴涵着诱人深思耐人寻味无穷的禅机理趣,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采取因情言事、以事寄情的写法。诗中也写景,但写得空灵简淡,是情中景,也是含道之景。首联先写“好道”。诗人说,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弃尘俗,信奉佛教; 到了晚年,方得卜宅终南,独自过着隐居生活。落笔自然、精炼,既申述出隐居理由,又洋溢出超然世外的情味。颔联写兴致,再写胜事。诗人在终南山下,兴致来时,每每独自前往闲游,赏景怡情; 遇到美景,得到乐趣,也只是自己心领神会。“每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知”前缀一“空”字,表面上似有徒然、空自的惋叹之意,其实是反语,借以表示自己高怀逸兴罕有同调,却能自得其乐,闲游中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独自静赏其趣最妙。这一联,在对日常生活的随意抒写中,已隐隐透出一些理趣。颈联写景,极富禅机,是全诗的精警之笔。这联在意脉上紧承上联,具体地写“胜事自知”。上句说,自己随意而行,无一定目的,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在不知不觉间,竟来到流水的尽头; 下句说,眼看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又见到一团团白云飘浮而起。这一联,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从叙事角度看,十个字之中,一气叙写出诗人一行、一到、一坐、一看,干净利落,显出诗人无住无著、自由洒脱之态; 从抒情角度看,行到水穷,仍然不急不忙、不烦不恼,就在水边看白云涌起。“寻水之趣乍尽,观云之趣又生。这种随处生发而悠悠不绝的自然情趣,正可作王维形神之写照。”(韩经太《心灵现实的艺术透视》,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多么闲适悠远,令人心旷神怡! 从写景角度看,用的是轻笔淡墨,随意一挥,略微见景,而情与事皆溶化于其中,天然是一幅山水画图,其笔致之含蓄、空灵、不粘着于象,犹胜于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中的“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一联。这两句之妙,还在于深蕴禅机、理趣。在佛家的眼里,白云的无心无意、舒卷自如、悠悠自在、无所窒碍,正是所谓 “不住心”、“无常心”、淡泊闲适、安详自足等禅意的象征。“水穷”与 “云起”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处”与“时”的互文见义,使诗句饱含着诸如“无心遇合”、“离合引生”、“处变不惊”、“绝处逢生”、“妙境无穷”等关于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如果要找这种充满禅趣的诗境,王维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可谓同一机杼。结尾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说自己的心境本已悠然自在,偶然遇见林中老人,便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尽兴谈笑,不觉流连忘返。这里突出了“偶然”二字,将全篇所写出游中偶然遇到的种种情景上下贯穿,完成了一个空灵浑融的艺术意境的创造。这种情、景、事、理水乳交融,诗人心灵与自然复合的意境,是诗之化境,也是禅之悟境。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抒情诗在艺术上的高度成熟。宋人胡仔云:“后湖集云: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可见前人对它的高度评价。

还有一点,此诗在清人赵殿成的 《王右丞集笺注》 中被划归古诗,他本多入律诗。唐人的律诗创作,颇有以古入律的,为的是追求一种高古的气格。王维这首诗押平声韵,中二联对仗,但诗句的平仄不调,看来正是为了取得一种有如行云流水般兴到自然、无意求工之趣。近人高步瀛说: “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齐梁人诗皆可以此意求之。”(《唐宋诗举要》) 这个意见是中肯的。


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王维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终南别业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渭川田家 下一篇:终南山 →
诗词简介:
 这是一篇潇洒的诗作,用字潇洒,诗境也潇洒。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是超脱了烦扰尘世的表述:精神上获 得了皈依,事实上也找到了一方乐土。王维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亦 官亦隐的生活,这让他拥有了享受不尽的自在与悠闲。
 
只要诗人愿意,他可以随时出发,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在独自游 历的过程中享受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这份乐趣,似乎无须与人分享,诗 人自能独得其中真味。或许因某种原因的触发,或许竟是无因,诗人率性 而行,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缓步向前,像放飞脚步一样放飞自己的思绪, 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到了流水的尽头。这里,诗人并不是蓦然一惊, 慨叹无路可走,而是索性席地而坐,仰首欣赏天际的云卷云舒。再也没有 比这更为自在、更为闲适的画面了。此时人的心境正如浮云的飘忽不定, 无所归依,也不求归依,只是无心地、自在地、悠然地顺性为之——“行到 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实在太妙,水到渠成地道出一片禅机。近人 俞陛云就点评道:“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处。” (《诗境浅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诗人随性而为的进一步表述。其 实,出游本是无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亦是无意,再适遇林叟,谈 笑风生,但求尽兴,无所羁绊,这就更化出一片难得的闲适与悠然。
 
 在这潇洒的诗境中,实则隐含了诗人王维思想转变的历程。王维早 年有儒家的用时济世之志,锐意进取,但他又受母亲奉佛和佞佛的影响, 仕途受挫、理想落空后,奉佛修禅的思想日渐滋长,中年后奉佛日笃。他 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而佛教禅宗的屏 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 中悟得理趣。有了这样的思想背景,一种自在闲适的情趣便充溢在字里 行间了。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 zhōnɡ nán bié yè 》 
    《 终 南 别 业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zhōnɡ suì pō hǎo dào , wǎn jiā nán shān chuí 。 
    中 岁 颇 好 道 , 晚 家 南 山 陲 。 
    xìnɡ lái měi dú wǎnɡ , shènɡ shì kōnɡ zì zhī 。 
    兴 来 每 独 往 , 胜 事 空 自 知 。 
    xínɡ dào shuǐ qiónɡ chù , zuò kàn yún qǐ shí 。 
    行 到 水 穷 处 , 坐 看 云 起 时 。 
    ǒu rán zhí lín sǒu , tán xiào wú hái qī 。 
    偶 然 值 林 叟 , 谈 笑 无 还 期 。 
  • 《終南別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  ①中岁:中年。陲:边。

    ②胜事:美好的事,快意的事。

    ③值:遇见。
     
  •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即辋川别墅。这首诗《河岳英灵集》题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题作《初至山中》,可见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2)诗人初居终南山时。
     
     诗作抒发作者的闲适静幽之情,衬托对仕途生活的厌倦。首联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晚年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次联,具体描绘他的闲适生活: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胜事)只有自己知道。什么乐事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头上看山中云起。这一联是作者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黄庭坚云: “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 (《苕溪渔隐丛话》)末联继续叙述: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全诗自始至终描绘作者的闲适生活,写得淋漓尽致,但其对仕途的厌倦之情尽在不言中。宋苏庠云: “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同上书)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云: “此等作律诗则体格极高。”言之成理。
     
  •  这是一篇潇洒的诗作,用字潇洒,诗境也潇洒。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这是超脱了烦扰尘世的表述:精神上获 得了皈依,事实上也找到了一方乐土。王维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亦 官亦隐的生活,这让他拥有了享受不尽的自在与悠闲。
     
    只要诗人愿意,他可以随时出发,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在独自游 历的过程中享受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这份乐趣,似乎无须与人分享,诗 人自能独得其中真味。或许因某种原因的触发,或许竟是无因,诗人率性 而行,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缓步向前,像放飞脚步一样放飞自己的思绪, 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到了流水的尽头。这里,诗人并不是蓦然一惊, 慨叹无路可走,而是索性席地而坐,仰首欣赏天际的云卷云舒。再也没有 比这更为自在、更为闲适的画面了。此时人的心境正如浮云的飘忽不定, 无所归依,也不求归依,只是无心地、自在地、悠然地顺性为之——“行到 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实在太妙,水到渠成地道出一片禅机。近人 俞陛云就点评道:“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处。” (《诗境浅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诗人随性而为的进一步表述。其 实,出游本是无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亦是无意,再适遇林叟,谈 笑风生,但求尽兴,无所羁绊,这就更化出一片难得的闲适与悠然。
     
     在这潇洒的诗境中,实则隐含了诗人王维思想转变的历程。王维早 年有儒家的用时济世之志,锐意进取,但他又受母亲奉佛和佞佛的影响, 仕途受挫、理想落空后,奉佛修禅的思想日渐滋长,中年后奉佛日笃。他 既悟世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而佛教禅宗的屏 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定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 中悟得理趣。有了这样的思想背景,一种自在闲适的情趣便充溢在字里 行间了。
     
     
     
    首联中,“好”、“晚”分别为大拗、孤平,虽都被“南”字救,但“山”字又拗,故次句本身为拗句,首句也只能认为是拗句;第三句因“兴”字不平、未满足变格2条件而为拗句;第四句因“空”、“自”皆拗也为拗句;第七句因“偶”字不平、未满足变格3条件又为拗句。总之,八句中有五句为拗句,故王力先生《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古律》)第167页把本诗称为“古风式的律诗”。本诗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写出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趣,超然物外的风采。颈联是全篇之警策,两句是诗中有画,深得后人赞赏
     
  •  历代诗评家往往认为王维诗歌最突出的风格便是“清淡自然” 四个字。这一风格首先体现在诗人那些反映隐逸生活情趣的山水田园之作中。而《终南别业》便是这类诗歌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一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晚年隐居终南山边。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隐居终南别业的生活。“兴来”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独”与“自”两字,写出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胜事” 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快乐。在这里,诗人并未荡开笔墨细写所见之美景,所遇之快事,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已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进一步写诗人寻访的雅兴与意趣。简单两句勾画出一个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隐士的形象: 他溯流走去,不知不觉竟走到水的尽头,看样子是无路可走了,那干脆就坐下来吧,闲看眼前朵朵白云徐徐升起……白云在诗歌中素来就是一个代表着自由自在、悠闲飘逸的意象,我们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呢? 这一联最为人称道的是它表意简洁,诗中有画,且蕴含生活哲理。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便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无穷。此二句有一个化机之妙。”
     
    最后一联写“偶然”遇 “林叟”,便“谈笑” “无还期” 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隐含哲理。
     
     全诗写景、述情,皆似信手拈来,毫不着力,可谓平淡自然,但诗中作者那种悠闲自得的雅兴与超然出尘的心态却已跃然纸上。所以方回称赞此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也说“此诗之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瀛奎律髓汇评》),所言极是。
     



终南别业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写诗人隐居终南别业之胜事。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着云起时”二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认为是最得理趣的。
 “中岁颇好道”一句起得突兀,直抒胸臆。它包含着“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样一层意思,倾诉了诗人渴盼出世的宿愿。它为以下诸句张本,而后面的兴来、胜事、观水看云、无还期等句皆从此句讨气。“中岁”正谓不惑之年,诗人恰于“不惑”之年而“颇好道”。意蕴丰足,颇值得玩味。“晚家南山陲”,表现出宿愿最终得以实现的喜悦。而“晚年”又大抵是知天命的人生阶段,从不惑到知天命,诗人也最终从颇好道而变为“以禅诵为事”的终南诗佛。因此,以下便畅泻诗人隐居的喜悦,及“身心相离,理事自如,是何得而不适”的惬意和闲适。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二句写率然真性和独觉之趣。“每独往”、“空自知”都蕴含着无所染著、无所系缚的意思。“每独往”意在创造一种静的氛围,同时在这种氛围中获得息妄修心、泯绝无寄的境界。“空自知”表现的则是“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鸠摩罗什《十喻诗》)的禅理。前者也是止法,后者仍是观法。“独往”谓不带一小童、无一伴侣,不带不杂念,无一尘染;“空自知”,言在此止观中所悟之禅理唯天知、地知、佛知、我知也。既是独往,则所会所悟不得立言以道于他人,唯令他人再行悟会也。
 “行到水穷处,坐着云起时”二句一直被认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 (然 《唐语林 ·文学》谓此二句为摩诘盗取 “英华集中诗也”)此为独行所获之胜事。此二句含有”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寒山子诗集》附 《丰于禅师奶》)的诗意。因水穷而偶见云起,因观云起而不觉水穷,此中理趣皆于无意处会之、于无心处得之。水之流转,如镜之清明净彻;人人修心,亦当如是。宗密云: “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唐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佛家亦有 “水观”之法,云: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楞严经》),宋释文珦 《物外》诗云: “望岳山心静,临池水观成”。“行到水穷处”一句正说水观之法。云之起灭,幻而又幻,空而复空。观云亦可观性,亦可悟禅悟佛。“坐看云起时”既有 “云游恣霞宿”(李益《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的含义,又有对 “师在白云乡,名登善法堂 (刘禹锡《送深法师游南岳诗》) 的憧憬。此时此景正是 “栖神紫台上,纵意白云边” (梁简文帝《往虎窟山寺诗》) 的妙境。水穷云起之处皆为佛所,苏轼诗所谓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僧犹爱水云乡”是也。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则总括全诗。言深居南山,每每独往,观水看云之胜事乃林叟日日之所得,故油然生羡,相与谈笑而忘返也。此句亦照应首联之 “晚家南山陲”。山中胜事,其妙无穷,既得出于尘凡,家于此地,自然冀望长此以往,永无重返世俗之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3: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