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jīnɡ jì bō dònɡэконом ческое колеб ние经济波动 经济波动1.古典学派的观点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各种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可随着市场供求变化而自由地涨落,从而通过价格体系的自动调节作用,必然会使一切可利用的生产资源(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在“充分就业”实现时,如果还有工人失业的话,那就只能是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前者指的是: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以致使厂商不愿增雇工人,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如政府的最低工资立法规定、失业保险、济贫法等),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或略低于现行工资的工资水平而就业。后者指的是,因季节性的停工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停工(如原料缺乏,机器设备发生故障,需求的变动,技术的变革,对未来估计错误等)而使工人必须从一个行业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行业或地区,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会出现暂时失业。换言之,古典经济理论认为,政府不应当干预生产资源的利用,而应采取自由放任的做法。只要让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经济均衡总是会自行实现的,而且将达到“充分就业的”、“最优的”均衡状态。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曾经信守的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 然而,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长期的大规模失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却不能说明和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也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和解决办法。因此,30年代空前严重和持久的经济大危机给古典经济理论以沉重的打击。 2.经济波动的含义 经济波动是指国民收入和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可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繁荣期是国民收入和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是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这时就业与产量水平达到最高,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可能开始下跌,存货水平高,公众的情绪由乐观转为悲观,这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萧条期是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是生产减少,投资下降,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时就业与产量跌至最低,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可能开始回升,存货减少,公众开始由悲观转为乐观,这也是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衰退期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复苏期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这四个阶段循环一次,即为一个经济周期。 稳定的经济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稳定的具体表现是:实际产出增长、就业充分和物价稳定。但经济波动增加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资源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 3.经济波动的原因 经济学家们力图寻找引起经济波动的原因。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自从19世纪中期以来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几十种之多。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在各国影响较大的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心理理论。20世纪后期,又产生了反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的新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心理理论。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机制,它能够保障个人自由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但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否定了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能够自我完善的市场机制。 按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就业、产量和经济均衡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总需求或总购买力,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导致失业和经济危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基础上的。心理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类行为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凯恩斯的三个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往往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愈来愈低。按照消费行为分析,这个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其作用的结果便引起消费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可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加的资产设备成本的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品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第一,投资越多,对资本设备的需求越多,资本设备的价格越高,为添置资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所以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将下降;第二,投资越多,产品的未来供给越多,产品的未来销路越受到影响,所以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将下降。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对投资的吸引力减少,投资者对未来失去信心,这就引起对投资品需求的不足,即投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其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边际效率大幅度下降所引起的投资需求减少。 凯恩斯认为,投资除了与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有关外,还与现行利息率的高低有关。如果现行利息率高于资本边际效率或等于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被看成是不合算的。只有当现行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时,投资才有利。为此,就需要对流动偏好进行分析。 流动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有把一定量货币保存在手边的偏好,以便应付日常的、未能预料到的或紧急的开支需要,特别是想把一定量货币保存在手边以应付投机活动的需要。这种偏好意味着对货币的需求,而利息就是对人们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的报酬。利息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在存在着流动偏好的条件下,利息率是不可能无限制地下降的。这样,当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投资者就不愿意投资了,这就会引起投资不足。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是由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决定的。这就是说,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但流动偏好的作用使得利息率的降低总有一个限度,不能太低,否则人们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 前面已经谈到,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的预期利润率)是递减的,而流动偏好的作用使得利息率不能降得太多。这样,根据资本预期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额来作出投资决定的厂商,将不愿意投资,可见流动偏好也是引起投资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既引起消费不足,又引起投资不足。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无论是消费不足还是投资不足,都会引发经济危机和失业。 (2)消费不足理论。消费不足理论把经济周期和危机归结为人们消费的不足。这种理论的早期代表有西斯蒙第、马尔萨斯,近代有霍布森,后来的凯恩斯、罗宾逊以及激进经济学派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消费不足理论认为,随着人口增加,新发明出现,资本增长,生产量有长期增长的趋势,并要求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但是,由于储蓄过多、贮藏增加,或者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引起消费能力相对下降,从而使价格水平下降,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最后导致经济萧条。特别是经济繁荣时,工资的增长落后于价格,更使消费能力相对下降,引起生产过剩、经济萧条。霍布森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需要的增长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这种消费不足的根源又主要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平所造成的富人储蓄过多。因而,解决的办法则是实行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 (3)投资过度理论。它主要从投资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认为产生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而不是消费不足所引起的消费品的供大于求。它认为,投资的增加首先引起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这样就刺激了用于生产投资品的投资,投资的增加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品的生产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扩展,经济扩张中要求的增强主要表现为投资品价格的上升,而生产消费品的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对消费品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种生产结构的失调最终会引起经济萧条而使经济发生波动。 (4)纯货币理论。纯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纯粹是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引起了经济的波动。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不平衡,这是由政府推行凯恩斯需求管理的货币政策造成的。货币理论指出,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是由于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利息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产量与就业扩大,从而使经济走向高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是由于信用扩张受到限制而紧缩,利息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生产与就业减少,从而使经济走向衰退。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成为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5)乘数与加速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其根源在于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具体来说,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会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但是当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产量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加速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萧条。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形成了由繁荣到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6)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以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变化,把经济周期看做是各种发明和创造带来的。他认为,经济周期是正常的,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由创新所引起的经济周期的过程是:创新为创新者带来了超额利润,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于是引起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银行信用扩大,生产增长,导致经济走向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逐渐减少,超额利润消失,投资下降,信用收缩,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熊彼特认为在一个动态社会,经济周期非但不可避免,而且是经济发展的惟一可能形式。 (7)马克思的所有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无政府主义,因此,要消灭经济危机就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市场,以公有制、无市场货币关系存在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取而代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在中国通行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中都有讲述。本书对此不予讨论。 以上理论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认为经济周期是由经济体系内的某些内在因素所引起的。这些理论的差别在于所强调的引起周期的关键因素不同。 ☚ 外部效应 古典政府干预主义 ☛ 经济波动Economic Fluctuation随时间推移,经济变量围绕长期趋势的起伏运动。长期趋势是指经济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一种稳定增长或下降趋势。该趋势描述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持续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反映了在没有经济波动的情况下经济变量所存在的基本增长或下降趋势。通常分为周期波动、季节波动和随机波动。周期波动即经济周期。季节波动是经济活动因季节的变化引起的特殊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机波动通常是指短期内由于外在因素或随机事件引起的随机扰动经济波动。测定经济波动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包括实际测定的经济总产出增长率、投资总量增长率以及波动幅度。测定经济总产出波动的目的在于分析国民经济波动总趋势。具体方法是计算出各期实际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然后在坐标上描绘出来,因此以波动趋势测定投资总量增长率是为了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测定经济波动幅度是为了说明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讲,波动幅度的大小与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成反比。测定方法是计算各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均方差,其公式为:δ=∑(g- )2 n。式中,δ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均方差;g表示各年国民收入增长率; 为各年增长率的平均数。δ越小,说明波动幅度越小,从而国民经济运行稳定程度越高。 经济波动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的一起一落、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它主要通过产出、就业、物价等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波动表现出来。从绝对的角度说,经济波动是不规则的。在不同的经济背景条件下,经济波动具有不同的幅度、高度、深度和时间长度,没有两次经济波动是完全一样的。但从相对的角度说,经济波动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一方面,经济波动呈现出一起一落、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的重复性和循环性;另一方面,经济波动的发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机理,在波动中,产出、就业、物价、投资、消费、金融等许多宏观经济变量都相互联系地协同变动。从相对的角度说,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的一起一落、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的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被称为“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s),或称为“商情周期”、“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在英国,通常称为“贸易周期”(Trade Cycles);在日本,通常称为“景气循环”。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有的经济学家只用“经济波动”一词,而不用“经济周期”一词;有的经济学家则将“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二词通用。 在每个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中,经济运行的最高点称为“峰顶”,或称为“波峰”、“上转折点”、“上拐点”;经济运行的最低点则称为“谷底”,或称为“波谷”、“下转折点”、“下拐点”。一个典型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分为两个大阶段: (1) 扩张阶段,即经济运行从走出谷底到达到峰顶的过程;(2) 收缩阶段,即经济运行从越过峰顶到下落到谷底的过程。一个典型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四个小阶段: (1) 复苏阶段,或称“回升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国民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增长率由降转升,失业率由升转降,物价总水平由降转升。(2) 繁荣阶段,又称“高涨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国民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增长率强劲上升,失业率显著下降,物价总水平攀升。(3) 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国民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增长率由升转降,失业率由降转升,物价总水平由升转降。(4) 萧条阶段,或称“停滞阶段”。其主要特征为: 先是国民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增长率严重下降,失业率严重上升,物价总水平严重下降;然后社会经济处于持续低迷状况。如果细分的话,“萧条”为国民经济产出总量严重下降,整个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停滞”为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仅略有升降。有时经济波动不很剧烈,也可能不出现“萧条”。在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的谷底,如果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绝对下降,称为“古典型波动”或“古典型周期”。如果国民经济产出总量并未下降,而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则称为“增长型波动”或“增长型周期”。其前两个小阶段,即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组成扩张阶段;后两个小阶段,即衰退阶段和萧条阶段组成收缩阶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在波幅上或时间长度上出现不同于一般正常时的情况,称为“经济波动变形”或“经济周期变形”。 经济周期按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划分,有四种类型: (1) 短周期,又称“短波”,平均历时3年半(40个月)左右;(2) 中周期,平均历时9~10年左右;(3) 中长周期,平均历时15~25年左右;(4) 长周期,又称“长波”,平均历时54~60年左右。 经济波动随时间推移,经济变量围绕长期趋势的起伏运动。长期趋势是指经济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一种稳定增长或下降趋势。它描述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持续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它反映了在没有经济波动的情况下经济变量所存在的基本增长或下降趋势。经济波动通常分为周期波动、季节波动和随机波动。周期波动即经济周期。季节波动是经济活动因季节的变化引起的特殊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机波动通常是指短期内由于外在因素或随机事件引起的随机扰动。测定经济波动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率 (按可比价格计算) 包括实际测定的经济总产出增长率、投资总量增长率以及波动幅度。测定经济总产出的波动的目的在于分析国民经济波动总趋势。具体方法是计算出各期实际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然后在座标上描绘出来,因此表现波动趋势测定投资总量增长率是为了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测定经济波动幅度是为了说明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讲,波动幅度的大小与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成反比。测定方法是计算各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均方差,其公式如下:  式中,δ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均方差,g表示各年国民收入增长率, 为各年增长率的平均数。δ越小,说明波动幅度越小,从而国民经济运行稳定程度越高。经济波动 经济波动economic fluctuation随时间推移,经济变量围绕长期趋势的起伏运动。长期趋势是指经济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一种稳定增长或下降趋势。它描述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持续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它反映了在没有经济波动的情况下经济变量所存在的基本增长或下降趋势。经济波动通常分为周期波动、季节波动和随机波动。周期波动即经济周期。季节波动是经济活动因季节的变化引起的特殊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机波动通常是指短期内由于外在因素或随机事件引起的随机扰动。测定经济波动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包括实际测定的经济总产出增长率、投资总量增长率以及波动幅度。测定经济总产出的波动的目的在于分析国民经济波动总趋势。具体方法是计算出各期实际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然后在座标上描绘出来,因此表现波动趋势测定投资总量增长率是为了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测定经济波动幅度是为了说明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讲,波动幅度的大小与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成反比。测定方法是计算各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均方差,其公式如下: 
式中,δ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均方差,g表示各年国民收入增长率,g为各年增长率的平均数。δ越小,说明波动幅度越小,从而国民经济运行稳定程度越高。 ☚ 经济周期 景气分析 ☛ 经济波动 经济波动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的一起一落、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它主要通过产出、就业、物价等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波动表现出来。 ☚ 通货紧缩 经济周期 ☛ 00006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