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Tuberculosis)
安徽流行的结核病多为肺结核,俗称“肺痨”、“痨病”、“火病”等,民间有“十痨九死”之说,1949年以前的流行情况无资料可考。
50年代调查,合肥市市区的患病率为5000/10万,近郊农民的患病率为2430/10万。1979年采取分层不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全省结核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城市患病率为700/10万,农村为1040/10万,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67.7%,65~69岁人群罹患结核病的比例最大。翌年再次调查,平均患病率为2100/10万,平均痰菌涂片阳性率为400/10万。肺结核死亡率为43.84/10万,占各种疾病死因顺位的第7位。据历次调查资料,安徽结核病患病率居于全国第5位(按高至低顺序排列),至80年代,全省每年死于结核病的约21000人。
50年代初,全省即开展大规模的防治结核工作,在全省各城市普及儿童卡介苗接种;在县以上综合医院建立肺科,大城市建立传染病医院,使病人有条件得到良好的诊治;在全省居民中普及防痨知识,等等。至80年代末,以上工作从未间断。从1982年起,省内实行结核病人登记制度,以加强对疫情和病人诊治工作的管理。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结核病已不难诊断,规则治疗不难治愈,“十痨九死”的悲惨情景再也不会重现,故人们对结核病失去警惕。有的病人认为结核病没啥了不起而不愿及时就诊,以至耽误治疗;社会上有广泛的传染源,随地吐痰等不卫生习惯仍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家庭中,对开放性结核病人不注意隔离,以至家庭内部辗转传染严重。基于以上原因,结核病防治工作进展较缓慢。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防治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