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复原表示复原:照样 事物恢复原状:还原 放弃俗世的仁义,回到人的本性:绝仁弃义 回到原有状态:返本还原 还原返本 归元返本 返本还源 返本朝原 反本还原 恢复到原来或正常的状态:过来(觉悟~) 恢复到原来的淳朴状态:还淳 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还淳反素 还淳反朴 还淳返朴 回复到原来的淳厚古朴的状态:还淳反古 转来转去最后又还了原:九九归一 九九归原 (恢复原状:复原) ☚ 恢复1 消耗 ☛ 绝仁弃义老子提出的道德命题。语出《老子》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认为,仁义礼智并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不道德状态,并且还加剧了这种状态。他说:“失道而反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因而,他主张只有排除这种“人为”的因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重新恢复人的自然的社会生活状态,才能真正地恢复人的纯朴的德性。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说:“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庄子·骈拇》)认为仁义与人性是不相容的,“奔命于仁义”,“以仁义易其性”,就是“扰天下”。因而,庄子也主张废弃仁义道德,“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胆箧》)。“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这一理论否定道德文化的社会进步作用,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绝仁弃义jué rén qì yì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弃绝俗世的仁义,让人类回复纯朴的本性。《老子》一九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仁弃义juérén-qìyì〔并列〕 抛弃世俗所倡导的仁义而回复到人的本性。语出《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返璞归真的观念,具有一定反礼教的意义。 △ 多用作劝诫人净除世俗名利而返归人慈善本性的思想言论。 绝仁弃义jué rén qì yì绝:灭。仁:仁德。义:义理。即灭绝仁德,抛弃义理。指统治者不行仁义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