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知制诰差遣名、职事官名。
职源与沿革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衔,始于唐,以别于不草拟文书之翰林学士(《新唐书·百官志》1)。宋沿置,正式系于官衔之内。如“可特授依前朝请大夫、充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子詹事、兼侍读(周必大)”、“翰林学士承旨、左朝散大夫、知制诰、兼侍读臣洪遵等”(《周文忠公全集》卷首《周必大年谱》、卷134《奏议·同翰苑给舍议事状》)。但,在院掌内制的翰林学士,如本官阶为“中书舍人”,则不带“知制诰”三字;元丰改制后,中书舍人均为掌外制的职事官,不复充当本官阶,翰林学士不可能同时又带“中书舍人”官,于是,专典内制的翰林学士,一律带“知制诰”(《翰苑群书》卷12《翰苑遗事》、《宋会要·职官》6之53)。
职掌在学士院供撰述内制之职(《却扫编》卷下、参“学士院·职掌”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