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耕道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耕道论

108 耕道论

所谓耕道论是中国古代有关土壤耕作原理、原则的理论概括。“耕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首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审时》中,该书的“任地”、“辨土”、“审时”三篇农学论文,比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土壤耕作的理论与技术。其后的古农书中都把土壤耕作的理论或道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加以总结或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土壤耕作的总原则。《吕氏春秋·任地》中提出土壤耕作的五大原则:“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这五大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要求人们在土壤耕作上,要从分析五对基本矛盾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解决各种矛盾,以便改善土壤的结构状况,协调耕层土壤中的水肥条件,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其二是要在土壤耕作中贯彻因时耕作、因土耕作、因物耕作的原则。《氾胜之书》认为,只有在土壤耕作中做到“得时之和,适地之宜”,才能获得亩产十石的丰年之收。《齐民要术》认为,在农业耕作上,只有“顺天时,量地利”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 陈旉《农书》则强调在农业耕作上要“盗天地之时利”; 王祯《农书》认为在农业耕作上必须“顺天之时,适地之宜”;马一龙《农说》认为只有在农业耕作上做到“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才能“事半而功倍”;姜小牧的《浦泖农咨》则把“习天时,审土宜,辨物性”作为判断是否良农的标准。可见,古代的农学家都把因时耕作,因土耕作,因物耕作这“三宜”原则作为在土壤耕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三是确定耕作时宜的标准。《齐民要术·耕田》在谈到确定耕作时宜的标准时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这就是说,不论是耕岗地还是洼地,也不论是春耕还是秋耕,都要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时候进行。因为只有在土壤干湿适度的时候耕地,其阻力最小,土壤易松散,因而有利于提高耕地的质量。但是,在生产实践上,土壤干湿适度的时间很短促,要想使所有的耕地都在水分适当的时期内耕完是不易做到的。因此,《齐民要术》又提出了一条补充原则,即在水旱不调时耕地,要遵循“勿燥勿湿”的原则。其四是确定耕深的原则。古代的农家,在土壤耕作上都强调要“深耕”,所谓“深耕易耨”,“深耕疾耰”,都是主张深耕的,并且认为只有“深耕熟耰”,才能“其禾繁以滋”,就是说,深耕才能长出繁茂茁壮的庄稼。但是,在确定耕深时,也必须遵循因时、因土、因物制宜的原则。《齐民要术》总结了“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的经验; 马一龙《农说》提出了“启原宜深,启隰宜浅”的原则;《马首农言》还提出:“麦子犁深,一团齐根”,“小豆犁浅,不如不点”的经验。《齐民要术》和《知本提纲》还总结提出了浅深浅的耕作方法,就是要求不断地变换耕地深度,而不要连年采用同一耕深,以免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其五是对耕作质量的原则要求。《齐民要术》对耕作质量提出了“犁欲廉,劳欲再”的原则要求,因为“犁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马一龙《农说》对耕地质量提出了“镃䥓寸隙,不立一毛”的主张,也就是说,在土壤耕作中不能出现漏耕的现象和扣茬不严密的问题。《知本提纲》中对耕作质量还提出了“耕如象行,细如叠瓦”的要求。郑世铎解释说:“象行至正,耕之正,当如象行,瓦叠鳞次至细,耕之细,当如瓦叠”。

☚ 阴阳五行说与农学原理   粪壤论 ☛
000092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5 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