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战国时期齐国城邑。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军破齐,不久燕昭王死,新立惠王派骑劫代乐毅为将,被齐将田单杀死,燕军退守于此地。田单年余未能攻下,遂派名士鲁连致书城内,劝降燕军,遂成。 聊城❶战国时期齐国城邑。 ❷今市名,隶属山东省。1958年设市,1963年改为县,后复设市。辖高唐等县。产棉花、小麦、花生、大豆、枣等农作物。有纺织等工业。古迹有铁塔,亥岳楼。运河贯穿于此。 聊城 聊城❶地区名。位于山东西部,东南滨黄河,与晋、豫接壤。春秋时齐、卫、晋地,其后极多分合,曾为东平、平原、兖州等国、郡、州属地,辖域也多变更,元代为东昌路治后趋于稳定。1949年聊城专署成立,归平原省,1952年归山东省,辖聊城、临清、阳谷、莘县、茌平、东阿、高唐、冠县等县市。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金堤河、漳卫运河、徒骇河、马颊河等。农产以小麦、花生、棉花等为主。工业有农机制造、酿酒等行业。手工业兴旺,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其中以久负盛名的东阿“阿胶”为最盛。民间有习武传统,为著名拳种“查拳”发祥地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在此地创建。 ❷县(市)名。聊城行署所在地。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秦代置县。曾属东郡、平原郡、博州等。1940年,为纪念在此地献身的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改称筑先县。1949年复称聊城。1958年改市,1963年复县。后再度改市(县级)。主要农产小麦、玉米、高粱等。主要特产乌枣、黄花菜。渔业生产历史悠久,除捕捞野生鱼类外,自1962年起还大面积兴建淡水养鱼,所获水产品,行销7省市。民间文艺久有传统,较著名的有秧歌、高跷、龙灯、花船等艺术活动,以及四根弦、横笛梆子等戏曲。城乡颇好武术,且功底深厚者多。名胜古迹有建于明代的光岳楼、建于宋代的铁塔等。 ☚ 陵县 菟裘 ☛ 00007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