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一般形态
肿瘤的一般形态包括肿瘤的大体形态、瘤细胞排列形式、瘤细胞形态结构。
大体形态 由于肿瘤的组织来源、发生部位和生长方式不同,肿瘤可有多种形态,其颜色、硬度、大小以及数量也不同。
1. 形态:
(1) 息肉状: 瘤组织呈半球形肿物突出于局部组织表面,以蒂与其基底部相连。这是发生于皮肤和粘膜表面的肿瘤呈外生性生长而形成的一种大体形态。息肉状肿瘤既可为上皮性,也可为间充质性,既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如胃肠道腺瘤性息肉、息肉状癌、小肠的脂肪瘤和平滑肌瘤等。
(2) 蕈状: 和息肉状相似,但常指蒂粗而短或基底较阔者。
(3) 乳头状: 瘤组织呈多数细长的手指状分枝,突起于局部组织表面,有较窄的基底与其底部组织相连。这是上皮性肿瘤向表面生长的一种形式,可为良性或恶性。在手指状突起量多而又特别细长时,称为绒毛状,例如结肠绒毛状腺瘤。
(4) 溃疡状: 多见于皮肤和粘膜表面的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瘤组织得不到足够血液供应而坏死,或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坏死时,坏死的瘤组织可脱落而形成溃疡。临床上也将恶性肿瘤所形成的溃疡称为恶性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可稍隆起。
(5) 结节状: 生长在器官或组织内部的肿瘤,由于膨胀性生长,可以呈球形。其外可有包膜或假包膜。可为良性瘤或恶性瘤。
(6) 分叶状: 在组织或器官内部呈膨胀性生长的肿瘤,因其四周组织密度的不同,肿瘤可以不同的生长速度向四周扩展,形成形态不规则的多个结节状肿块。肿瘤可为良性或恶性。
(7) 囊状: 位于器官内部由腺上皮来源的肿瘤,如腺上皮分泌物潴积于腺腔,使其扩张,肿瘤乃呈囊状,例如卵巢的囊腺瘤、囊腺癌。实心性肿瘤如发生中央坏死,也可液化成囊,如脑的星形细胞瘤。
此外,恶性肿瘤向四周组织作浸润性生长时,瘤实质可呈树枝状或蟹足状向周围伸展,例如乳腺硬癌。硬癌的浸润可引起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肿瘤的肉眼表现可类似瘢痕。
2. 颜色: 决定于肿瘤实质的性质和间质血管的多少。脂肪瘤呈黄色。黑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呈灰褐色或黑色。绿色瘤切开遇光线时变为绿色,因瘤细胞含有髓过氧化酶。肝细胞癌呈绿黄色,因癌细胞呈脂肪变或含有胆色素。一般说来,由不含色素的瘤细胞组成的实质性肿瘤为灰白色,富于血管的肿瘤可以呈灰红色,绒毛膜癌的肉眼形态可以完全和血肿相似。
3. 硬度: 与实质性质及间质多少有关。脂肪瘤软,平滑肌瘤韧,骨瘤坚实。癌细胞少而纤维组织多者质硬(如乳腺硬癌),反之则质软(如髓样癌)。肿瘤坏死后,质地较软:肿瘤发生透明变性或钙化时,质地变硬。
4. 大小: 与肿瘤的性质、发生的部位以及生长时间的长短有关。生长在体表的肿瘤和不影响重要器官功能的某些良性肿瘤(如卵巢囊腺瘤),如长期不予切除,可以生长到重达数公斤甚至数十公斤。生长在狭小而管壁坚实的管道(如脊椎管)内的肿瘤,其生长将受空间的限制。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倍增时间短者,可以在短期内长成巨块(如肝细胞癌)。有的恶性肿瘤,在体积尚小时即已发生转移而使患者死亡。初起的肿瘤,体积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称为微癌。微癌在临床上毫无症状,往往是尸检时的偶然发现,例如前列腺的微癌。最早期的癌细胞尚局限于其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也即未浸润到上皮层下或粘膜的固有膜者,称为原位癌。
5. 数目: 原发性肿瘤通常只有一个,这是由肿瘤的单中心性生长而形成的。有的却同时或先后在同一器官发生组织类型相同的多个肿瘤,这是由于多中心性生长而成的,如神经纤维瘤病、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恶性淋巴瘤累及多数淋巴结可能也是多中心性发源的结果。老年人,可能是由于免疫监视功能低落和致癌因素的长期累积作用,可以在不同器官或成对的器官(皮肤、乳腺、子宫、结肠、肺等)先后发生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不同组织起源的多发性肿瘤也常发生于内分泌腺,称为多发性内分泌器官肿瘤(MEN)综合征。此病可以有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以甲状旁腺、肾上腺皮质、胰岛(β或非β细胞)等器官增生或腺瘤者,称为MENⅠ型。在MENⅠ型中,如有胰岛非β细胞增生,后者分泌胃泌素导致多发性的、病变部位不典型的消化性溃疡,即称为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以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和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为主的多发性肿瘤,称为MEN Ⅱ型。如果除MEN Ⅱ型之多发性肿瘤外,还有皮肤粘膜多发性神经瘤等病变,称为MEN Ⅲ型或MEN Ⅱb型。
瘤细胞排列形式 在镜下,肿瘤是由实质和间质两种成分组成的。实质是肿瘤的特异性成分,间质是非特异性成分。在上皮性肿瘤,实质和间质两种不同的结构之间往往有清晰的境界。肿瘤实质通常有一定的排列形式,有的排列形式有其一定的病理诊断学意义。肿瘤实质细胞的排列形式约有以下几种。
1. 弥漫性: 瘤细胞呈弥漫性散布状态而无一定结构,通常细胞较密集。
2. 腺管状: 上皮性肿瘤的一种排列形式。瘤细胞组成较长的腺管,散布于间质中。腺腔较明显。
3. 乳头状: 上皮性肿瘤的一种排列形式。一层或数层增生的上皮细胞位于细而长的纤维组织间质表面,使瘤组织呈无数手指状突起伸向管腔或体表。
4. 腺泡状: 上皮性肿瘤的一种排列形式。瘤细胞形成有管腺腺泡样结构,即腺体轮廓较圆,腺腔内面多不整齐。
5. 索状或梁状: 上皮性肿瘤的一种排列方式。瘤细胞组成条索状实心小巢,索的粗细不等,散布于纤维性或血管性间质内,如乳腺硬癌、肝细胞癌。
6. 筛状: 瘤细胞巢中出现多数圆形腺管状孔隙,孔隙由瘤细胞围绕排列而成,大小较一致,每个孔隙没有基底膜。孔隙之间没有纤维间质。见于乳腺的导管内癌、子宫体腺癌。
7. 栅栏状: 柱状或梭形瘤细胞沿一定方向较整齐地平行排列,类似木桩制成的栅栏。常见于基底细胞癌癌巢的基底层癌细胞和神经鞘瘤。
8. 轮辐状: 梭形瘤细胞自一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排列而又有一定的旋涡形成,如纤维性组织细胞瘤的细胞排列。
9. 编织状: 梭形瘤细胞及纤维束各有不同方向,彼此纵横交错。见于平滑肌瘤、纤维瘤等。
10. 旋涡状: 梭形瘤细胞及其纤维围绕一个中心呈螺旋形排列,如纤维母细胞型和上皮型脑膜瘤。
11. 丛状: 瘤细胞索互相吻合,形成不规则网眼状结构,如造釉细胞瘤的丛状型。
12. 菊形团: 瘤细胞围绕一个小而圆的中心紧密排列,状如玫瑰花结。这种类型的排列中又有真菊形团和假菊形团之分,前者瘤细胞的中心为空虚的圆腔,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后者的中心并非空腔,而有原纤维或嗜伊红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充塞,如神经母细胞瘤和髓母细胞肿瘤。有的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其胞质突向管周,也称为假菊形团,如室管膜瘤。
13. 放射状: 瘤细胞自一中心向四周呈日射线状排列,如室管膜瘤。
14. 巢状: 瘤细胞组成比较圆形、卵圆形的小巢,彼此以较少的纤维间隔或血窦相隔,如泡状软组织肉瘤。
瘤细胞形态结构 和正常细胞并无绝对的质的差异,其特点只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失分化和异型性。这些特点是脱落细胞学和病理组织学诊断肿瘤的依据。所谓失分化,是与其相应的正常细胞类型比较,形态学表现得较幼稚,不成熟,与胚胎发育中或再生中的相应细胞相似,缺乏相应正常细胞所具有的某些细胞内成分或产物,电镜下发现细胞器发育不良等。所谓细胞的异型性,是指细胞核、核仁、细胞器等呈现形态奇异,不同于正常细胞的形态改变。但是,上述特点并非特异性的,再生和增生的细胞也可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 即使在电镜下观察细胞的亚细胞结构,也不能发现癌细胞有任何有异于非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形态和特异性组成成分。因此,有时只从形态上区分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是困难的。
1. 核: 瘤细胞的核大于相应正常细胞的核,核与细胞质直径的比例可以相对地增大 (正常细胞的细胞核直径与细胞质直径之比为1:4~1:6,瘤细胞可增至1:1),有时形成巨核。在恶性肿瘤尤为如此。核的形状可为圆形、卵圆形、梭形或形态奇异,在同一肿瘤组织中,瘤细胞核的体积和形态可彼此有较大的差异。核的增大 (就每个瘤细胞而论,核的大小可不一致)和形态不规则是瘤细胞的重要形态标志。瘤细胞核的不典型性程度愈大,不典型性的细胞数量愈多,标志着该肿瘤的恶性程度愈高。瘤细胞核呈很强的嗜碱性,被苏木素所深染。这是由于染色质丰富所致。染色质可堆集于核膜的内侧面,使核膜在显微镜下变厚,也可以弥漫性散布于核内。染色质丰富,是染色体数目增多的反映。染色体数目改变是染色体畸变的一部分。瘤细胞的染色体常为多倍体,而且又常为非整倍体,例如高四倍体、低四倍体、高八倍体等,但也可有低二倍体等。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又有染色体断裂、片段缺失、环状染色体、微小染色体、双微体、多着丝粒染色体等。更有意义的是一些染色体片段易位而形成有诊断意义的标记染色体。
在苏木素伊红染色下,瘤细胞核也可呈空泡状。这是由于常染色质较多,它的聚集处不被苏木素所染色的结果。染色质丝多呈解螺旋状态,形成常染色质,意味着染色质执行功能的部分增多,也即细胞核DNA的合成增强。
电镜下,瘤细胞核的轮廓更不规则。核膜的内层常较平整,厚而致密,外层则薄而曲折。两层之间的间隙常有不规则的扩张,甚至局部外层呈泡状突出。瘤细胞核膜的一个突出表现为常有切迹和内陷,齿状曲折,尤以恶性瘤细胞为甚。核膜的齿状曲折,可以增加核的表面面积,有利于将核糖体的前身转运到胞质中,促进核糖体的合成。核膜高度折迭,形成电镜下所见的胞质内陷和核内假包含物。这些都是被核膜包入的胞质部分,有时这里面还可见到细胞器的片断以及糖原颗粒和类脂等胞质内容物。
瘤细胞核仁较正常大。巨大的核仁是细胞幼稚、核糖体合成旺盛的形态表现,肿瘤恶性程度愈高,其核仁也愈大。核仁呈圆形或卵圆形,电镜下还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多形性。核仁数目往往多于正常,但也有核仁减少者(如肝细胞癌)。
2. 胞质: 瘤细胞胞质丰富,可以含有正常细胞所具有的一切细胞器及包含物,但细胞器的数量、形态以及包含物的数量,在分化程度不同的肿瘤中有很大差异。分化良好的良性瘤,胞质的亚细胞结构可以和正常的相应细胞非常相似;分化程度愈低,亚细胞结构则愈趋于简单化。瘤细胞细胞器的数量一般减少,而核糖体却增多,游离的核糖体分散于胞质内,使后者在显微镜下的嗜碱性增强。胞质嗜碱性是瘤细胞的特点之一,但非特异性。瘤细胞胞质内可有相应正常细胞胞质内含有的包含物,但数量常大为减少。
(1)线粒体: 形态学变化差异很大。一般而论,线粒体分布不均,数量减少,形态不一。上述变化因瘤细胞类型、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在同一肿瘤的不同细胞,线粒体的变化也有不同。线粒体有大于正常数倍者,有小于正常者;其形态可为圆形、卵圆形、肾形,甚至哑铃形和分支状等畸形。嵴的数量通常减少,变短,排列方向紊乱或者消失。线粒体内室扩大,基质密度降低。线粒体的上述变化是细胞呼吸过程减弱,糖代谢不能最终地氧化,主要依靠糖酵解产生能量的形态基础。
(2) 内质网: 瘤细胞的内质网数量不一,这和瘤细胞类型、分化程度及功能状态有关。一般而论,瘤细胞的内质网不发达,但高分化的瘤细胞,尤其是合成大量特殊蛋白和分泌蛋白的瘤细胞 (如浆细胞瘤、胰腺泡细胞癌等)可有多量粗面内质网,肝细胞癌和分泌固醇激素的瘤细胞,有多量滑面内质网。瘤细胞的内质网池往往扩大成囊,排列也不规则。
(3)分泌颗粒: 瘤细胞如分化较好,其胞质内可能含有相应正常细胞所含的某些分泌颗粒。例如腺癌可以有粘液颗粒,胰腺和唾液腺的腺泡细胞癌可以有酶原颗粒,黑色素瘤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发现色素者,电镜下可以见到黑色素体或前黑色素体。各种APUD细胞的肿瘤,胞质分别含有不同形态、不同化学结构的神经分泌颗粒。电镜下,颗粒的不同形态,有助于确诊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
(4)溶酶体: 一般明显增多,最常见的是多泡体和残渣小体。溶酶体增多,从形态上反映了瘤细胞的代谢异常。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以分解胶原纤维和基质,这可能是肿瘤细胞扩散的机制之一。
3. 细胞膜: 显微镜下,瘤细胞的细胞膜增厚;电镜下,瘤细胞可具有正常相应细胞的膜结构,有胞膜突起和细胞连接。这些细胞突起和细胞连接的分布和发育很不一致。微绒毛稀密和高矮不一,细胞连接的宽度也不一致。分化好的上皮性肿瘤,各种细胞连接都可能出现,如鳞癌可见桥粒,腺癌可见闭锁带。许多上皮性和非上皮性的肿瘤,瘤细胞间也可有粘合带联接。细胞连接对肿瘤组织类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瘤细胞间有桥粒,胞质内又有张力原纤维,即可确诊为鳞状细胞癌;瘤细胞间有闭锁带,尤其是瘤细胞又有发达的泡状系统和形成微腺腔倾向时,即可诊断为腺癌。粘合带对鉴别肿瘤的组织类型没有重要意义。
肿瘤的一般形态
肿瘤的一般形态包括外形、颜色、硬度、体积和数目等,分述如下。
肿瘤外形 肿瘤的外形很不一致,受发生部位与邻近组织的影响,也和其生长方式、良恶性与组织结构有关。
良性肿瘤的外形 良性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界限明显,球形,向体表突出。但如肿瘤周围的组织硬度不一,其外形亦随之改变,可呈半球状、结节状、蕈状、息肉状、乳头状、菜花状或绒毛状。如瘤内有大空腔,并含有液性内容,称为囊肿。
恶性肿瘤的外形 恶性肿瘤生长较快,不仅压迫而且浸润与破坏邻近组织,外形很不规则。初期只见局部组织变硬、轻度肿胀或糜烂;如生长迅速,可突起呈结节状、蕈状、乳头状或菜花状。基底部常有树根样或蟹足样浸润,使肿瘤难以推动。位于体表的恶性肿瘤,如发生坏死与崩解,可形成边缘隆起、火山口样溃疡。弥漫生长或位于深部的肿瘤,多境界不清,或仅使器官肿大、变硬而不形成肿块。
肿瘤颜色与性状 肿瘤表面与切面一般呈灰白色,但可因瘤组织中血液含量的多少、有无变性与坏死以及是否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新鲜手术标本呈灰红色; 含血液多的肿瘤如血管瘤则呈暗红色或紫红色; 脂肪瘤与黄色瘤含脂质较多而呈黄色;粘液瘤因粘液多,呈淡蓝灰色而半透明。黑色素瘤与黑痣因含较多黑色素而呈灰褐色或灰黑色。此外,软骨瘤的切面呈浅灰蓝色而半透明;绿色瘤为淡灰绿色。癌的切面呈灰白色,细颗粒状,似生马铃薯的切面。肉瘤的切面则为淡灰红色,质地均匀象鲜鱼肉。纤维瘤与平滑肌瘤的切面为灰白色,有明显的编织状结构。位于皮肤或粘膜下的深色肿瘤如血管瘤等,因部分光线被吸收,表面显示蓝色或深灰蓝色。肿瘤硬度 不论良性或恶性肿瘤,一般都比周围正常组织硬。肿瘤硬度取决于实质的性质和纤维间质的多少。脂肪瘤最软,纤维瘤、平滑肌瘤质韧,软骨瘤质坚韧而具有弹性,骨瘤坚硬。肿瘤间质内纤维结缔组织丰富(乳腺硬癌),或发生异常物质(透明质、类淀粉、钙沉着)的堆积则质地相应地变硬。
肿瘤体积 肿瘤体积与肿瘤性质、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关。有的肿瘤极小,肉眼常不易察见,如微小癌、原位癌及早期癌。一些生长于体表或大的体腔(如腹腔)的良性肿瘤,其体积可能长得很大;而在狭小紧密腔道内,如椎管内的肿瘤,其体积增长受限因而较小。一般而论,生长时间久的特大肿瘤多属良性; 而恶性肿瘤则多数在达到巨大体积前,已发生转移、死亡,故体积不至于过大。
肿瘤数目 肿瘤常在身体某处单发,即肿瘤的单中心性生长。有时在一个器官内或身体多处发生类型相同的多个肿瘤(应排除转移),称多中心性生长或多灶性生长,例如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结肠息肉症、皮肤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全身性的淋巴瘤等。不同组织类型的多个原发性肿瘤同时或先后在身体不同部位出现,称为“多原发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