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痈病名。 ❶出《素问·病能论》。又名胃脘内痈、胃痈。指痈生于胃脘者。《医学入门》卷六:“胃脘痈因饮食七情火郁,复被外感寒气所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疼痛连心,身发寒热,脉迟紧者,为瘀血凝聚脓未成,宜急服清胃射干汤,若身热不退,咯吐脓血,脉洪数,为脓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汤,或三仁汤。 ❷《疡科心得集》卷中:“胃脘痈者生于中脘穴……有外痈,有内痈,外痈在皮里膜外,初起漫肿渐渐焮红成脓……。”证治见外痈条。 胃脘痈古病证名。出自《素问·病能论》,即胃痈。参见该条。 胃脘痈wèiwǎnyōng病名。出《素问·病能论》。又名胃痈。指痈生于胃脘者。《医学入门》卷六: “胃脘痈因饮食七情火郁, 复被外感寒气所隔, 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 胃脉沉细, 身热, 皮肤粗糙, 局部逐渐坚硬, 疼痛连心。若热退痛止者顺; 若脓毒蔓延, 腐烂胃肠者逆。初宜通腑泄热, 行瘀散结。用大黄牡丹皮汤、清胃射干汤( 《医宗金鉴》: 射干、升麻、犀角、麦冬、玄参、大黄、黄芩各3 克,芒硝、栀子、竹叶各15 克) 等下之。脓成宜行瘀排脓, 用赤小豆薏苡仁汤(赤小豆、苡仁、防己、甘草)。排脓后宜补气,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