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风赤烂病证名。《银海精微》谓本证有三:初生时血露入眼,以致眼生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三者通号胎风赤烂。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胎风赤烂即胎赤眼。 胎风赤烂tāifēngchìlàn病症名。指新生儿或婴儿患眼弦赤烂症。发病“皆因胎气风热之毒” ( 《古今医统》), 即胎儿禀受热毒所致。参见眼弦赤烂条。 胎风赤烂 胎风赤烂婴儿时期,出现胞睑赤烂的病症,称为“胎风赤烂”。本病名见于《银海精微》,但于《诸病 候论》的“目胎赤候”中已有记述,谓:“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 其因有三:发生于初生之时者,多由分娩时血露入眼,不洁之物污染胞睑眦部,遂致赤烂;发生于产后三、四个月时,多因胎毒所致。即儿在母腹中时,其母不知忌口,多食壅热五辛之类,或儿在母腹时,父母淫欲无度,以致邪毒传移胞脏所致;发生于哺乳过程中者,多为乳母壮盛之人,抱儿供乳之际,儿口未哺,乳汁胀满,其汁洒然射出,冲入儿眼,风热之邪随之而入所致。 症见双目胞弦红赤,眼边毛际皮肤起小泡,痛痒交作,眵泪胶粘,甚则连眶赤烂,目闭不开,红肿疼痛,睫毛尽脱,经年累月不愈。 证属风热偏胜者,多见胞睑红赤,或起小泡,或痒涩为主,揉擦不已。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蝉衣、白蒺藜;证属热毒偏胜者,多见胞睑红赤疼痛,胞烂胶粘,睫毛脱而不生,烦躁拒乳,腹胀便秘,唇红口渴。治宜泻热解毒。方用小防风汤(《银海精微》,服后便通症减,即可停用泻药。外治法参照“睑弦赤烂”条。对于婴儿不便服药者,应以外治为主,也可嘱其母服泻心汤(《金匮要略》)。对于初生婴儿,可用黄连煎汁洗眼兼涂擦口内,常有预防作用。 ☚ 眦帷赤烂 风赤疮痍 ☛ 胎风赤烂tāi fēng chì làninfantileblepharitis marginal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