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窠疮
因皮损的中心溃烂而形成凹窝的深在性化脓性皮肤病,称为脓窠疮。见于《外科正宗》,谓:“……先从小泡作痒,后变脓泡作疼,所成脓窠疮也。”多见于儿童及脾虚体弱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常因体虚,感受湿热毒邪所致。《外科正宗》谓:“脓窠疮,乃肺经有热,脾经有湿,二气交感”而成。亦可因虫咬、搔抓等染毒而致。
本病多发生于小腿,其次为大腿、臀部及腰部。初起常为丘疹,数目不定,数个或十数个不等,有瘙痒感,旋即出现黄豆大小之水疱或脓疱,周围绕以红晕。继续发展,其中心可发生溃烂,焮热疼痛,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尔后结成暗褐色厚痂,痂皮脱落后可见圆形小凹窝,但往往脓流不畅,反复结痂化脓,病程可持续数周以上。其周围呈红色硬实之边缘,少数可形成蛎壳样之厚痂。脓净后,痂脱而愈,可形成不大明显的疤痕,周围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有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白,脉弦数等症。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选用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加减,体虚脾弱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用四黄散、化毒散及其软膏,或发际散合青黛散麻油调搽,也可用马齿苋适量煎汤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