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膏肓俞 膏肓俞 gāohuāngshù 足太陽膀胱經穴。在第四胸椎下旁開三寸,爲膏脂、肓膜之氣轉輸處,故名。主治肺癆咳血,四肢倦息,五勞七傷。始見於唐代典籍,沿稱於今。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膏輸無所不治,主羸瘦虚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忘誤。”《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膏盲一穴灸勞傷,百損諸虚無不良,此穴禁針惟宜艾,千金百壯效非常。” 膏肓俞经穴名。代号BL43。出《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 并有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7~15壮; 或艾条灸20~30分钟 (图132)。 
图132 膏肓俞ɡāohuānɡshù经穴名。代号BL43。出《千金要方》。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 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 寸处。主治虚劳、咳嗽、哮喘、咯血、肺结核、神经衰弱等。斜刺0. 5 ~0. 8 寸。禁深刺。灸7 ~15 壮或15 ~30 分钟。 膏肓俞 膏肓俞B43Gaohuangshu足太阳膀胱经穴。首见《千金要方》。 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之。局部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 有第四肋间动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并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肩胛背神经。本穴位置另说在第四椎下,除脊各开3寸,即后正中线旁开3.5寸。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后局部痠胀,有时向肋间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现又多用以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膜炎,神经衰弱,一切慢性虚衰性疾病等。久病体虚,常灸此穴有强壮效应。实验研究表明: 针刺实验性失血性贫血家兔的“膏肓”部位,可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数上升,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 魄户 神堂 ☛ 00001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