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医学aeromedicine系伴随航空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与成果为基础,结合航空特殊环境因素研究这一领域里人的健康、保健、疾病及防治的科学。如航空人员的健康条件与标准、航空人员的心理素质与教育、身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与锻炼、航空环境变化与耐力培养、职业多发病与防治等。对发展航空事业有重要意义。 航空医学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学科。研究在飞行条件下,气温、气压、气流、噪声、振动、加速度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原理和措施。研究有关空勤人员的健康标准、心理活动和增强体质、提高空中耐力的方法。包括航空生理学、航空卫生学、航空心理学和医务鉴定等。 航空医学 航空医学aviation medicine在航空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多科性的一个医学分支。一门涉及到航空生理学、航空心理学、航空医学工程和其他多学科的环境医学。主要研究航空活动中空中的物理条件和物理因素以及与飞行员和乘客直接接触的座舱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研究有效的能够保证飞行员和乘客健康安全飞行的各项措施;如何提高飞行效率以及提供为航空工程发展所需的各种数据。内容包括飞行人员的体检、选拔和体能训练;飞行器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航空中超重、振动、冲击、减压、噪声、辐射、温度、湿度、缺氧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防护措施;空中飞行情况下工作人员的效率问题;航空医务监督;地面模拟器的医学问题;从医学观点出发提出对航空工程的要求;各种有关航空生理学、航空医学和环境参数的测试及研究。 ☚ 航空心理学 航空生理学 ☛ 航空医学研究航空活动中人体同外界条件的适应性并进行医学保障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飞行中的气温、气压、气流、加速度、噪音、振动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原理和措施;飞行人员的体格、心理选拔、健康鉴定与增强体质、提高飞行耐力等使之适应飞行环境的措施;人体工程学的探讨等。 航空医学aeromedicine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学科。研究在飞行条件下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原理和措施;研究飞行人员的健康标准、心理活动和增强体质、提高空中耐力的方法;解决人—机相互适应等问题。包括航空生理学、航空卫生学、航空心理学和医务鉴定等。 航空医学 航空医学航空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个专门学科,主要研究航空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医学问题,如人体对航空环境和飞行劳动负荷的反应规律,健康与飞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飞行器的协调和统一,以及为保障飞行安全、维护机上人员的健康、提高飞行劳动效率应取的预防和防护措施等。本学科对于发展航空技术、推进航空事业以及保障航空任务的完成等均有重要意义。 现代航空医学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的几乎所有专科,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又有须解决的航空临床医学实际问题。但从整体看,则又多将航空医学划分在预防医学范畴之内,如有人将其划归“职业医学”,有人则作为“特殊环境医学”看待。本学科还具有下述一些特点。首先,飞行人员始终是航空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故本学科一方面注重采用最先进的医学成就和技术方法,探讨飞行人员群体的健康规律及其与飞行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飞行人员选拔、训练直到建立效率最佳的“人机系统”等问题中,则又涉及心理科学、功效学等一系列专门学科。其次,航空医学也是整个航空科学中的一门生命科学分支,需与有关工程学科密切协作,并参与航空工程技术的发展工作,故便于在基础理论和方法学上及时吸取各种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并相互渗透。本学科中有一些分支,实际上已进入生物医学工程学等边缘性学科领域。此外,航空事业中还有大量医学问题,如机场场站、航空港及航空工业生产中的卫生学、流行病学、劳动卫生、职业医学问题等,虽也具有某些特点,但多可藉助一般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成果加以解决,航空医学侧重研究其在航空中应用的特殊性问题。总之,航空医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边缘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它紧紧围绕航空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特殊医学问题,开展综合研究。航空医学可有下述一些分科: 航空生理学、航空病理学、航空卫生学、航空毒理学、航空心理学、航空功效学、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学、航空卫生勤务学、航空医学鉴定学以及航空临床医学的各个专科等。但关于这些分科名称的含义及其用法,并不完全一致。随着本学科的深入发展,也不断有新的分支产生,如“高空生理学”、“重力生理学”、“航空人体工程学”、“生物技术学”(biotechnology)等。在五十年代末期,航天医学(或“空间医学”、“宇宙医学”)已初具规模,乃有“航空航天医学” (或“航空与空间医学”、“航空宇宙医学”)一词出现,一些航空医学机构、学会组织、刊物等也相继易名。这两种特殊环境医学乃以其所保证的航行高度不同而分野: 航天医学是航空医学的自然延伸,航天医学的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航空医学的发展。两者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航空航天医学的发展也丰富了整个医学科学: 一方面推动了基础医学研究;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简史 航空医学的酝酿时期应溯源于1783年的第一次热气球载人升空实验。此后到1875年的近一百年期间,气球升空数以百计,有的已升至八千余米。在此时期法国生理学家Paul Bert (1833~1886) 已利用低压舱进行了大量高空生理实验,并于1878年发表《大气压力》(La Pression Barometrique)一书。虽然第一架由人操纵作动力飞行的飞机成功于1903年,但航空医学的诞生形成,则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飞机开始被用于军事,各交战国相继认识到医学对飞行保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先后成立专门卫生机构,设置航空军医,制订军事飞行人员体格标准,并对飞行人员的选拔与健康分级、缺氧耐力检查、仪表飞行、飞行效率以及个体防护装备(如供氧装备、飞行眼镜、安全带、飞行服)等进行了最初的研究工作。但战后最初十年内,航空医学的研究工作曾一度停滞。后来由于航空技术的一些重要突破,遂再度趋于活跃。二十年代末,民用航空医学开始形成。到三十年代初,在航空事业较发达的国家中,均已设置航空医学研究及训练机构,成立学会组织,出版教科书、专著和学术刊物等。从此进入有组织地发展本门学科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交战国家均注意大力组织不同专业人员与医学家合作研究急待解决的航空医学问题,故本学科得以取得较大进展。此时期对高空减压病、缺氧防护、正加速度、航空救生、视觉问题、航空心理学、飞行疲劳等开展了较系统的工作,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战争后期,喷气飞机问世,对本学科的发展又是一次较大的推动。战争结束时,航空医学已形成为具有许多相对独立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医学与物理科学及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的局面已初步形成。战后公开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航空医学》 (German Aviation Medicine,World War Ⅱ,1950) 等专著可部分反映当时的进展情况。在战后的三十余年期间,航空医学的发展势头始终不衰。这与航空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战争的需要、民航事业的惊人发展以及载人航天事业的兴起等有关。在此时期,不仅解决了喷气飞机高空、高速飞行的医学保障问题,而且后期对于发展高机动性能战斗机、超音速客机、直升机等飞行器,以及解决长距离飞行、低空或超低空飞行、大规模航空卫生后送中的医学问题等也作了大量工作。与此相适应,航空临床医学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对飞行人员疑难病例的诊断、鉴定和飞行人员的保留等均积累了重要经验。七十年代以来,飞行器的信息显示、操纵原理、座舱布局以及防护、救生装备等均处于离开传统形式而经历深刻变革的阶段,从而推动航空医学也向新的高度迈进。由于重视调查研究、采取有效综合措施和航空技术的进步,三十年来航空事故率已显著降低,但因“人的因素”所造成的事故仍占相当比例。总之,经过约70年的时间,航空医学已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独特的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料,为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研究范围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为保护人体免受航空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危害,应对气体组成、有毒物质、压力、温度、辐射、力学、光学、声学等航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以提出防护对策和发展新一代的个体防护装备、生命保障系统和航空救生系统。如为解决由于使用高性能军用飞机所遇到的各种严峻的环境医学问题,为改进现有防护装备使之与最新技术成就相结合、具有更多的性能、向“一体化”个体防护系统方向发展,为发展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均能安全救生的系统等,尚有许多航空医学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人的因素”即将成为发展航空技术的“限制因素”。此外,由于航空事业已达空前规模,故航空活动所引起的职业医学、环境科学直至社会安全问题也已提上日程。 (2) 为发展新一代航空器及机载武器系统,为改进飞行训练、指挥和调度工作等,还必须对人的体力及智力工作能力,神经系统和感官接受及处理信息的功能,心理活动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从系统科学角度看,“航空”是由“人”、“机器”(如飞机)、“环境”、“任务”等环节所组成的大规模系统,其中“任务”是前提,“机”是为航空任务而研制的,人机系统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而“人”在系统中又居于关键地位。故为能设计成功最佳的“人机系统”,为进一步提高整个航空事业的效率与安全,还应对“航空人-机-环境系统”的运动规律开展深入研究工作,阐明各环节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协调、兼容,以充分发挥人和整个系统的功能。有关人机功能合理分配、人机界面最佳选择、人机系统最优设计等的研究均属此范围。再者,人和计算机的关系已成为现代人机关系的核心,故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在航空中还将出现全新的人机结合形式。对此亦应开展相应研究工作。 (3) 为解决飞行人员的选拔、鉴定、保留等问题,应重视发展先进的非损伤性的生理功能动态检查方法,以提高早期诊断疾病的能力;发展在模拟或实际飞行条件下的生理及医学检查方法,以研究健康与飞行的关系;并应根据航空医学进展结合飞行器性能、技术装备条件、人力资源情况不断修订飞行合格标准和特许合格标准;还应注意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手段,开展“预测医学”研究。此外,对于一些与飞行活动关系密切的临床医学问题,以及大规模航空卫生后送中的医学问题等,亦应进行深入研究。现代飞行器已是一部高度复杂的机器,集中了多种尖端技术,故如何对飞行人员进行心理学选拔,预测其飞行学习能力,也至关重要。 (4) 为保持飞行人员健康水平、提高飞行劳动效率和延长飞行年限,对于日常保健(如作息制度、营养、体育锻炼、用药等)、飞行劳动负荷(飞行员工作负荷)、飞行疲劳等问题,亦均应开展综合性研究。特别是,飞行劳动以复杂的心理运动活动为主,飞行中需判断处理大量信息,作出敏捷准确的反应,精神负荷和情绪负荷问题颇为突出,故对于飞行劳动负荷的评价也是较为复杂的课题。 (5) 为保证飞行安全,亦应非常重视飞行事故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大力开展航空病理学以及有关“人的因素”的综合研究,以深入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由于人的错误所造成的事故约占1/2以上)和事故致伤、致死的机理及其与防护、救生装备的关系。为进一步降低事故率及减少伤亡,还应对诸如造成飞行人员失误的原因、改进安全与救生设备、增进飞机座舱内部的碰撞安全性能等问题开展综合性研究。对于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生存及进行营救的医学问题,也应加强研究,以提高航空救生和遇难营救的成功率。 (6) 为适应民用航空事业的空前规模和今后发展,民航飞行人员(含“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选拔、鉴定、飞行年限、飞行疲劳、保健以及旅客的适航性及其在航空中的健康与舒适问题等则均为民用航空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此外,发展超音速客机所遇到的环境医学及功效学问题、民航事故调查研究、航空港医学等也是重要课题。 (7) 方法学亦是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例如,为模拟航空环境条件已创造多种具有不同性能的环境模拟实验设备和极其逼真的飞行模拟器; 为取得实际飞行条件下的生理数据,也重视发展空中生理数据获取系统;为深入研究机理,加强预测与估计,提供更全面的成果,也重视采用各种模型技术(机械模型、电子模型、数学模型等)开展工作;近年来在本学科中亦更加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多变量动态分析、联机(实)时分析等以提取更多的信息。此外,还应注意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理论以及力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推动航空医学的发展。 专业机构、组织与人员 目前在航空事业较发达国家中均设有专门从事军事航空医学或民用航空医学工作的研究所、院校和临床医学中心(包括“航空医学会诊处”),分别由部队、民航机构等领导。有些国家还在大学中设置专门的研究室,开设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包括硕士学位课程),至于通过合同由大学承担的航空医学研究项目则为数更多。这些国家多已建立专门学会及若干下属分科学会(如航空航天生理学会等),出版学术性刊物。其中美国航空航天医学协会(ASMA)成立于1929年,规模最大。国际性专门学术组织有“国际航空航天医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viation and SpaceMedicine),每年秋季召开学术会议。航空医学工作者主要包括下列各类人员: 航空军医、航空医生、航空体检医生、航空护士、航空临床医学各专科的人员、被认可担任民航飞行人员体检工作及咨询任务的临床医生,从事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研究工作的有关学科专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航空军医及航空医生多由医学院毕业生经短期航空医学专业训练后充任。一些国家还有培训航空航天医学高级专门人材的教育计划。许多国家的航空军医训练内容中还包括飞行训练和救生、生存训练,强调航空军医必须定期参加飞行,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有的强调航空军医还应熟悉家庭医学。许多国家为保证飞行安全,也非常重视对飞行人员的航空医学教育工作。除理论学习外,还实际进行诸如高空低气压体验(高空生理训练)、地面弹射练习、空间定向障碍体验、防护救生装备使用方法及生存和营救训练等,亦多由航空医学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我国航空医学概况 解放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是曾在1932年开办航空军医训练班,截至1948年仅培训百余名航空军医。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来,我国已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教学机构和临床医学单位,有了一支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的航空医学工作者队伍,培训了一定数量的航空军医和航空医生。我国航空医学工作者在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防护及救生装备、飞行人员选拔和鉴定、增强空勤人员体质、完成各种飞行卫生保障工作等方面均已取得一定成就,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应看到我国航空医学起步较晚,与国际航空医学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在各方面还不能满足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提高,以加速我国航空医学现代化的进程。 ☚ 航空航天医学 飞行器 ☛ 00020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