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芦中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芦中人 芦中人薛旦作。《梁溪诗钞》著录。今无传本。《曲海总目提要》:“此记即《闹荆鞭》改名也。以弋阳腔有《临潼记》,皆齐东野人语,乃参酌正史稗乘为之。”所指稗乘,即《吴越春秋》、《列国演义》,而《史记·伍子胥列传》、《吕氏春秋》亦记此事,却不言渔父之死。剧写楚平王怒伍奢谏太子建事,杀奢及其长子尚,追捕次子员(子胥)。员逃至江边,有渔父闾丘亮渡之,令隐芦中。渔父持麦饭,呼芦中人食之。员予以金,渔父不受,覆舟自沉。后员率吴军覆楚,鞭楚平王之尸。申包胥求救于秦,秦师援楚,吴军去。京剧亦有《芦中人》。 ☚ 战荆轲 玉麟符 ☛ 芦中人藏在芦苇中的人,指伍子胥。《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春秋楚国伍子胥逃楚奔吴。至江,渔父渡之。“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如是至再,子胥乃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馈,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嫌哉!’二人饮食而毕。” 芦中人藏到芦苇中的人,原指伍子胥;后泛指逃亡隐匿的人。春秋时,楚人伍子胥的父亲、兄长都被楚平王杀害,他被迫逃往吴国。搭船渡江时,渔父见他非常饥饿便返回家中为他取来饭食。伍子胥担心渔父是官府的耳目,于是躲到芦苇中藏了起来。渔父回来后见没有了人,便冲着芦苇深处高喊:“芦中人,芦中人,你难道不是个很落魄的人吗?”伍子胥最终消除疑虑从芦苇丛中走了出来。(见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芦中人见卢之颐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