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婆罗门 |
释义 | 婆罗门(婆羅門) 【词语解释】 婆罗门 póluómén [Brahman] 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1.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浄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2.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传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奉 婆罗贺摩 而得名。《隋书·南蛮传·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清 赵翼《春间晤西庄于吴门》诗:“婆罗门善呪,无此大神道。” 清 谭嗣同《仁学》二七:“虽然其差如此,而其变不平等教为平等则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罗门乎?” 3.古 印度 别称。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名称》:“ 印度 种姓族类羣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 婆罗门国 焉。” 4.曲调名。 唐 南卓《羯鼓录》载诸宫曲中有《婆罗门》。《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调名《婆罗门》。按,《婆罗门》曲系 唐 开元 中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献, 天宝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参阅 宋 王灼《碧鸡漫志》卷三。 [Brahman] 又作Brahmin。 印度教流行地区4个瓦尔纳(社会阶层)中的最高一级。婆罗门的崇高种姓地位可追溯到吠陀时代末期,长期以来被认为在宗教仪式上比其他等级纯净很多,可单独执行某些宗教工作,如负责保存吠陀时代的赞美诗集。由于声望崇高和受过传统教育,主宰了印度学术好几个世纪。婆罗门身为宗教和知识的精英分子,握有政权的刹帝利(武士)常以他们作顾问,印度独立后有许多婆罗门担任各邦的首长。虽然在法律上已不再认可,但他们仍保有传统的特权。他们通过一些严格的戒律来保持宗教的纯净,如素食和不能从事某些行业。 |
随便看 |
汉语词典收录101873条汉语词条,其功能类似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各类汉语词典,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