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教育和蒙养教材mengxue jiaoyu he mengyang jiao-cai
封建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育,此项教育任务,多由民间私学承担。
❶汉代蒙学名“书馆”,其师称“书师”,有专门的,也有兼职的。教学分为两级:一级以学习识字为主,采用当时的字书(如前后“三苍”)作教材;另一级程度较高一些,以《孝经》、《论语》为主要教材,这是经学的入门阶段。蒙学业成之后,便可“得试为吏”或进入专经学习。
❷唐代承袭前制,蒙学有村校之称,除教授字学外,还十分重视诗词教学,开我国蒙学习诗作对的先河。这与当时科举重诗赋有关。
❸宋代的蒙养教育始为完备。蒙学之所有乡校、家塾、冬学等,设置普遍。“三、百、千、千”已成为主要教材,教学以习字识字为主,习字重“描红”法,并十分重视学诗作对。除此之外,蒙学还教学博物和历史常识。宋代冬学具有因时制宜,方便群众的特点,对后代学校制度颇有影响。
❹元代首创社学,除教劝农桑之外,还负有教化与蒙学的任务。这种社学有地方公助性质。
❺时代蒙学分为三类:私立的家塾、地方宗族公立的义学,官办与公助结合的社学。
❻清代有所发展,也有三类: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的教馆或坐馆;教师私人在家教授生徒的家塾或私塾;地方宗族设置的义学或义塾。各类蒙学对入学年龄,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无统一的规定。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这种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经验,仍有现实意义。
蒙养教育,十分注重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施教除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法则外,尤其重视教养,使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习惯,注重生活仪节的训练与培养,对儿童的行为,如叉手、着衣、作揖、走路、视听等都有具体规定,体现出“以养育德”的原则。蒙养教学,概括起来是读、写、作三事,其基本精神在于:
❶把“读”视作“写”的重要条件,主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❷自读为主,在反复阅读诵咏中,逐渐领悟书理。
❸重视记忆。认为学童“多记性少悟性”(陆世仪《论小学》),是基本符合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状况的。
蒙养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唐代以前,以字书为主,最早是秦王朝的“三苍”(《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这些书在教字的同时,还综合一些道德教育及一般常识的内容。宋至清代中叶,蒙养教材发展成熟,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道德教育、历史典故、诗歌辞赋、博物常识等,逐渐各有专书。还有一批理学家编纂的性理教材。即使是识字课本,其中综合的知识内容,也比前代广泛丰富得多。清中叶至近代以前,产生了一批运用旧形式介绍新科学的“蒙求”教材。就其内容而言,蒙养教材可分为五类:
❶综合各种常识的识字课本。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最为著名。《三字经》共三百五十六句,三字为句押韵,分段列论了教育之要、幼学之序、读书次弟、为学之效等内容,是我国古代识字课本中流传最广的一种。《百家姓》为四字韵句,虽无义理、仅供识字之用,但颇有情趣,开各类“杂学”之先例。《千字文》在唐代已十分盛行,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唐以后的通用教材。
❷诗文教学课本。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以及《笠翁对韵》等最为著名。《千家诗》为南宋诗人刘克庄编,分律诗与绝句,按时令、节候、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人品等十四个方面,分别选录唐、五代及宋人诗篇。《唐诗三百首》为清代流行的中级课本。《古文观止》和《唐宋八大家文钞》是学习作文的范本。《笠翁对韵》是学习作对的启蒙课本。蒙学受科举考试影响,在学诗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注重读“制义”、“闱墨”、“房稿”的逆流。这类教材,著名的如《仁在堂文稿》,包括“时艺开”、“时艺向”、“时艺窍”三册,是时文汇编。
❸历史知识的教材。如历代“蒙求”。这些“蒙求”大多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忠君思想和古代爱国思想,并对理学多所肯定。
❹博物常识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最为著名,内容涉及天文、地理、鸟兽、草木、日用器材等各种自然常识。以四为句,便于儿童记忆。
❺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多为宋明理学家所编,最著名的有元代程逢原所编《增广性理字训》。这类教材多用格言成语,文字通俗,多宣传封建纲常与性理之说及封建社会待人接物的世故。我国古代的蒙养教材,直接受蒙学目的的制约,它负有施行封建道德教化的使命,同时还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应科举考试预作准备。因此,封建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识字、习字、学诗、作文、读史、学经等各类教材之中。又十分注重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历史典故、博物常识的充实。这都与进一步专经及应试有关。蒙养教材还有 一显著特点:多韵语,便于吟诵记忆;多故事、生动、形象,切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常常可以做到蒙童所记,耄耋不忘,受益终身。借助形象、韵语,还可以化难为易、把枯燥的哲理、死板繁琐的作对格式,编成富有情趣的故事、格言,诗歌、口诀,便于儿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