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蒻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蒲黄根、蒲笋、蒲包草根。为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或宽叶香蒲T.latifolia L.等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甘,凉。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治胎动下血,消渴,口疮,咳喘,热痢,小便淋沥,带下,水肿,瘰疬。内服:煎汤,3~9g;或捣汁服。 蒲蒻pú ruò《本草纲目》草部第19卷香蒲(2)。药名。 【基原】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et Chaub.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 【别名】 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儿根(《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 【性味】 甘,凉。 ❶《本草纲目》:“寒。” ❷《本经》:“味甘,平。” ❸《别录》:“无毒。” ❹《分类草药性》:“苦,凉。”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淋,淋病,白带,水肿,瘰疬。 ❶《本经》:“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 ❷《食鉴本草》:“去燥热,利小便。” ❸《食物本草》:“生啖,止消渴。” ❹《本草纲目》:“捣汁服,治妊妇劳热烦躁,胎动下血。” ❺《日用本草》:“去热燥,利小便。” ❻《天宝本草》:“治淋沥,湿肿。” ❼《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血,消痈,利咽喉,通二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或绞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