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薤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薤露 薤露乐府歌曲名。《相和曲》之一。相传原是齐国东部歌谣,为出殡时挽柩人所唱,与《蒿里》同为挽歌。前者用于送王公贵人出殡,后者用于送士大夫和平民出殡。“薤露”,意指人命短促,如薤叶上露水,瞬间即干。 ☚ 江南曲 蒿里 ☛ 薤露 薤露❶汉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二七《相和歌辞·相和曲》。是一首古代送葬时唱的挽歌。崔豹《古今注》曰:“薤露、蒿里,泣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歌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诗以“薤露易晞”比喻人寿短促,表现了对生命的留恋、人生无常的感慨。 ☚ 江南 蒿里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 这和下一首《蒿里》都是古代十分流行的丧葬歌。晋代崔豹《古今注》说: “《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谓之挽歌。”据此说,两首丧歌的创作年代是在汉初。然而,《乐府解题》则说:“《左传》云: ‘齐将与吴战于艾陵,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云: ‘送死《薤露》歌’。即丧歌,不自田横始也。”在传为宋玉所作的《对楚王问》一文中,也出现过这两首歌名: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即蒿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由此看来,早在秦汉以前,人们大概就已经用它们作为挽悼死者、抒发哀感的乐歌了。 “薤上露,何易晞! ”薤(xie),一种叶片细长、开紫色小花的植物。晞(xi),干。这两句是比喻,说人生短暂就像易干的薤上露水。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然而今晨的露水干涸了,明朝新的露水又会降落,可是人要是一旦死去,就永远不再回归了。 前两句用比,写人似薤上之露,后两句用反衬,说人不如薤上之露,在反复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中,抒发哀悼之情,写得十分凄婉动人。 薤露xiè lù〖名词〗 薤露 薤露古代挽歌。言人生如薤上露珠,须臾而灭,故名。战国楚歌中即有薤露。汉初,田横居齐,耻事刘邦,自刎而死,其门人作哀歌,仿楚声而为辞,名薤露。西汉时,送葬时挽柩者歌薤露、蒿里二歌,故又称挽歌。一说薤露、蒿里在汉初本为一歌,至武帝时李延年始分为二章二曲,薤露送王公,蒿里送士庶。薤露作为挽歌,自汉始一直沿用至后代。 ☚ 折杨柳 蒿里 ☛ 薤露楚国歌曲。流行于公元前3世纪。当时,楚国郢都中会唱这支歌的有数百人。它同《阳阿》被划在同一层次。《阳阿》是楚国宫廷音乐中的启蒙歌曲,《薤露》可能也有类似的功能。参见“下里巴人”。 薤露汉乐府相和歌辞。薤露一名,始见《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自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 《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此歌大概作于汉初,诗中用七言句,或许是李延年润色增损。武帝时,乐府始大倡七言诗。此诗写薤露易晞,“薤上露,何易晞”喻人生之短。然薤露落而复凝,人则死而无复生,人不如露,不言心伤而伤心自在言外,“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面对死之大劫,人却无可奈何。到东汉时,此曲已不仅作为丧歌,有时还用于宴会。据《后汉书·周举传》云:“商(大将军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䁥酣饮极欢,乃酒阑倡罢,续以《薤露》之歌,座中闻者皆为掩涕。”足见此曲感人之深影响之广。 薤露挽歌。相传春秋齐国歌曲。出殡时为挽柩人所唱。汉时以是曲送王公贵人出殡。言人命短促,犹如薤叶上的露珠,一瞬即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