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变富 使变富富 使国家富有:富国(~裕民) 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富国强兵 使富贵:富禄 使人民富足:富民 让人民富裕起来:藏富于民 藏财于民 使国家安定,使人民富裕:安国富民 使国家和人民富裕:富国裕民 使国家富裕、民力强盛:富国强民 发展家业,使家庭变富:发家(发家致富;发家致业) 迷信指招引财神进门带来钱财,发家致富:招财进宝 用冷酷无情的手段积攒钱财,发家致富:刻薄成家 ☚ 使变富 发富 ☛ 藏富于民中国古代主张国家减轻赋役征发,通过藏富于民的方式来发展生产、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经济思想。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说:“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国语·齐语》)主张国家徭役的征收与赋税的课征要适时适量,以此来富民富国。孔子认为治国理财离不开富民,由此提出“庶之”、“富之”、“教之”(《论语·子路》)的主张,把富民放在治国的首要地位上。同时,富民不仅要发展生产,还要减轻国家的赋税课征,实行“敛从其薄”的原则。孔子学生有若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藏富于民、轻税以足国用的主张。《论语·颜渊》载:“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认为国家财政的充足,不在于加征赋税,而在于轻税富民,进而富国。孟子亦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藏富于民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儒家的经济主张,历代儒家多持此论。 藏富于民cánɡ fù yú mín把财富藏在百姓手中。意指让百姓富裕。也作“藏财于民”。 藏富于民cángfùyúmín〔述宾〕 富,财富。于,在。把财富藏在老百姓手中。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使国力富强。语本《汉书·萧望之传》:“古者藏财于民,不足则取,有余则予。”周恩来《藏富于民》:“毛主席主张能少购就少购一点,~是好事。” △ 褒义。用于治国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