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藤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藤黄 藤黄中国画颜色之一。属植物质色。藤树为落叶乔木,其树皮伤后流出的胶质黄液即为“藤黄”。以越南、泰国、缅甸等国所产较佳,唐代以前即输入我国。与洋红、花青同为国画三种基本颜色,互相配合,可调出多种颜色。使用时不需调胶,以冷水浸泡即可;忌用开水,因经开水泡过凝成块状,发硬变质,不好使用。 ☚ 赭石 阿胶 ☛ 藤黄téng huáng画画儿常用的一种颜料,用藤黄树的树脂加工而成: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胭脂这两样,再有不过是两支着色笔就完了。(四二·975)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其他 > 藤黄 藤黄 ténghuáng 亦稱“海藤花”、“臘草”。藤黄科植物藤黄木的樹脂。不規則塊狀,有蠟樣光澤,紅黄色,味辛辣。藥用與豆腐、荷葉、鮮山羊血熬煮。主治癰疽頑癬,牙疳蛀齒。宋·唐慎微《證類本草·木部·藤黄》:“其樹名海藤花……就樹採者,輕妙,謂之臘草。酸澀有毒,主蟲牙蛀齒,點之便落。“清·張璐《本經逢原·蔓草部·藤黄》:“藤黄性毒而能攻毒,故治蟲牙蛀齒,點之即落,毒能損骨傷腎可知。” 藤黄药名。出《海药本草》。为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 hanburyi Hook.f.的胶质树脂。主产印度及泰国。酸、涩,有毒。消肿,攻毒,止血,杀虫。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损伤出血,牙疳,蛀齿,汤火伤。外用: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膏涂。内服: 入丸剂,一次量30~60mg。过量可引起头昏、呕吐、腹痛、泄泻,甚至死亡。树汁含α-及β-藤黄素、藤黄酸(Mo-rellic acid)、异藤黄酸、藤黄双黄酮(Morel-loflavone) 等。藤黄素能引起动物腹泻。藤黄对小鼠腹水型肝癌、S180、U14、W256等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藤黄 藤黄植物藤黄的树胶。天然藤黄有毒、故有“胭脂莫上手、藤黄莫入口”之说。不可用开水浸泡,以防硬化成渣。 ☚ 花青 木炭条制法 ☛ 藤黄 藤黄Tenghuang植物质中国画颜料。植物藤黄的树脂,有毒,故有“胭脂莫上手,藤黄莫入口”之说。不可用开水浸泡,以防硬化成渣。 ☚ 花青 胶 ☛ 藤黄 藤黄植物性有机黄色颜料。有一种热带金丝桃科植物(海藤树),将树皮凿孔,可流出胶质黄液,经煎炼而成。有毒,切勿入口。 ☚ 胭脂 纸本 ☛ 藤黄téng huáng《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藤黄(10)。药名。 藤黄ténghuáng中药名。出唐·李珣《海药本草》。为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 morellaDesv. 的胶质树脂。主产于印度及泰国。酸、涩, 有毒。消肿解毒, 止血杀虫。治痈疽肿毒, 顽癣, 恶疮, 损伤出血, 牙疳, 蛀齿,汤火伤。外用: 研末调敷, 磨汁涂或熬膏涂。内服: 入丸剂(一次量30 ~ 60 毫克)。过量引起头昏、呕吐、腹痛、泄泻, 甚至死亡。树汁含α - 和β - 藤黄素、藤黄酸、异藤黄酸、藤黄双黄酮等。 藤黄 藤黄藤黄,又名玉黄、月黄。始载于《海药本草》。为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 morella Desv.的胶质树脂。主产于印度及泰国。 ☚ 松香 樟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