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血细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血细胞xuè xì bāo

血液中的细胞。在早期,血细胞称作“血轮”,如1876年《格致汇编·格物杂说》:“人之血轮比六畜之血轮更大。”◇血球、血珠、血[XCHAR[R201405004_FZSYK_F8A1]]。“血细胞”是后来出现的词,如1939年Teh-Ching Leo, Cousland's English-Chinese Medical Lexicon:“blood cells or corpuscles,血球,血细胞。”

血细胞blood cells

游离在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凝血细胞或血小板。
无脊椎动物的血细胞 一般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中无红细胞,游离在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或血清蛋白,有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数量较少,有吞噬异物、防御,修复、贮藏营养等功能。白细胞的种类在不同动物变化很大,每种白细胞随分化程度、功能状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和染色反应。环节动物有变形细胞和油细胞。变形细胞能贮藏脂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创伤有修复作用,对生殖细胞有滋养作用。软体动物在腹足类有淋巴样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相当于高等动物的原始血细胞,能增殖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白细胞,在瓣鳃类有淋巴样细胞、细颗粒嗜酸性粒细胞、粗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和小嗜碱性粒细胞。甲壳类有淋巴样细胞、变形细胞、强嗜酸性粒细胞和弱嗜酸性粒细胞。昆虫类有原血细胞、浆细胞、小球细胞、颗粒细胞、类球细胞、伪足细胞和类绛色细胞。在苍蝇,还发现一种类血小板细胞,有凝血作用。棘皮动物有吞噬细胞和油细胞。吞噬细胞有时可融合成多核体。油细胞可分红、白两种: 红油细胞含海胆色素,白油细胞能累积色素转化为黑素细胞。
脊椎动物的血细胞
红细胞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在多数哺乳动物呈双凹圆盘状,骆驼和鹿的呈椭圆形。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的红细胞呈卵圆形,有细胞核。一般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直径为4~8μm,鸡的7.5×12μm,蛙的16×23μm。红细胞的数量一般与大小呈反比,如哺乳类为500~1400万/mm3,鸡为350万/mm3,蛙为38万/mm3。各种动物红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值范围,超出此范围则属病理现象。红细胞充满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但更易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不易分离,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较细的毛细血管时能改变形状。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与周围血浆有相等的渗透压,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水分进入红细胞,使胞体膨胀,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此现象称为溶血。溶血后遗留的细胞膜称为血影。反之,当红细胞在高渗溶液内时,细胞因水分逸出而皱缩。各种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有一定生活期限,马140~150天,绵羊64~118天,山羊约125天,猪约62天,家禽30~45天。衰老的红细胞被肝、脾、红骨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体内每秒钟有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同时由红骨髓生成相等的数量来补充。
白细胞 一般比红细胞大,静止时呈球形; 绝大多数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在用瑞特氏或姬姆萨染色的血涂片上,根据白细胞特殊颗粒的有无,可分为有粒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又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又可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超出此范围则属病理现象。
中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25~50%,直径10~12μm。细胞核有杆状和分叶状,细胞越衰老分叶越多,一般2~5叶。胞质含很多细小的染成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在电镜下可区分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约占总数20%,直径约0.4μm,相当于溶酶体,含有酸性水解酶、过氧化物酶等; 特殊颗粒约占总数80%,直径在0.3μm以下,含有碱性磷酸酶、吞噬素和溶菌酶。吞噬素有杀菌作用。溶菌酶可溶解细菌表面糖蛋白。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受到侵犯时,能作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壁,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伸出伪足吞噬细菌,在胞质内形成吞噬泡与颗粒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过氧化物酶等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在吞噬作用过程中逐渐变性坏死而成为脓细胞。兔、豚鼠和禽中性粒细胞的颗粒粗大,偏嗜酸性,因此称为异嗜性粒细胞或假嗜酸性粒细胞。禽的异嗜性颗粒呈杆状或纺锤形。
嗜酸性粒细胞 直径10~15μm。细胞核通常分二叶,胞质内充满较大的嗜酸性颗粒,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对组织胺、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肥大细胞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选择性地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并释放组胺酶灭活组织胺以减轻过敏反应; 在寄生虫感染时释放颗粒内物质破坏虫体。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较少,只占白细胞总数的2~12%;在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病时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极少,鱼类及两栖类罕见,猫、大白鼠没有。胞核呈S形弯曲或分叶,染色较浅。胞质中充满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内含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肝素具抗凝血作用; 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 数量很少,占白细胞总数的2~7%。体积最大,直径14~20μm。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着色浅。胞质丰富,在血涂片中染成灰蓝色,含有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能作变形运动,在血液内停留1~2天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内,并增殖分化为各种巨噬细胞,吞噬侵入机体内的细菌及异物,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和参与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 分小、中、大三种,数量较多,占白细胞总数的30~60%,在正常血液循环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直径6~8μm。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呈块状,着色深。胞质很少,染成天蓝色,含少数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直径9~20μm。着色较淡;胞质较多。正常血液中无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但无吞噬能力。根据发生部位和免疫功能,小淋巴细胞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凝血细胞或血小板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的血液中有凝血细胞,哺乳类血液中有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凝血细胞类似红细胞,但较小,约4.5×9μm,椭圆形,常三五成群,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2~3万个。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透明,含1~4个嗜酸性颗粒。哺乳类的血小板无完整的细胞结构。呈微凸的圆盘状,直径2~5μm。中央有血小板颗粒、线粒体和管泡系统; 颗粒中含有与凝血有关的凝血酶原致活酶和5-羟色胺等; 周围透明,含有微丝和微管。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10~30万个血小板,当显著减少时,会导致异常的出血现象。
血细胞的发生 各种血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形态和小淋巴细胞相似,最早由卵黄囊的血岛产生,依次转移到肝、脾、骨髓等造血器官。出生后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由网状组织构成支架,网眼中充满各种发育不同阶段的血细胞和巨噬细胞,并有丰富的血窦; 网状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
哺乳动物血细胞的发生过程分为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❶红细胞,经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发育为网织红细胞,转化为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中胞体由大变小,胞核也由大变小,并渐固缩,至晚幼红细胞阶段核被排出。随着血红蛋白逐渐累积和核糖体的渐次消失,胞质由嗜碱性变成嗜酸性。
❷有粒白细胞,经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发育成杆状核粒细胞进入血液,再渐变成分叶核粒细胞。发育过程中,胞体由大变小,胞质中先出现嗜天青颗粒,后出现各种特殊颗粒; 胞质由嗜碱性渐变为弱嗜酸性。
❸单核细胞。经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发育为单核细胞。
❹淋巴细胞,经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发育成为淋巴细胞。
❺血小板,由造血干细胞经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中的滑面内质网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小区分离而成血小板; 或巨核细胞伸出胞突插入血窦,末端膨大脱落而成血小板。

血细胞haemocyte,leucocyte

动物体内悬浮在血浆中的游离细胞。由胚胎时的中胚层细胞分化而来,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有丝分裂或造血作用进行补充。昆虫血细胞随发育阶段或功能状态不同而不同。其主要功能是吞噬或包被进入体内的固态异物及组织解离的碎片,此外,还具有中间代谢、物质贮存和修补伤口的作用。

血细胞

血细胞xuexibao

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种。胎生脊椎动物除骆驼和羊驼外,成熟红细胞的细胞核一般多已退化,而卵生脊椎动物的红细胞仍有细胞核。红细胞因具有血红蛋白,使血液呈鲜红色;血红蛋白易与氧、二氧化碳结合和分离,故有运输这两种气体的功能。白细胞都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有的能吞噬侵入体内的细菌,有防御的功能。血小板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为无核的小盘状体,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当血管破损血液从伤口流出时,血小板由于释放出凝血致活酶而遭到破坏,但促成了血液的凝固。血小板还可在伤口表面粘住并聚集成团,从而堵塞破损的血管,达到止血效果。此外,血小板还有产生免疫的功能,如刺猬对毒蛇的毒液便具有自然免疫。

☚ 混合血   尿囊 ☛

血细胞

haemocyte;haematocyt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