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尚书省北宋临时因随驾而设的官司。行在尚书省多设于皇帝行封禅、祀汾阴等活动,因尚书省掌百官受誓戒,系祠祀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宋会要·职官》4之36《行在诸司》:“《开宝通对》曰:封禅前七日,誓百官于行在尚书省。旧亦行从。今参详诸司,前代原无随驾之文。欲望车驾赴泰山及凡有巡幸有司,旧称‘随驾某司’者,并云‘行在某司’。从之。”
品位官品为正一品。三省长官以尚书令为最贵,不单除,“叙班在太师之上”(《容斋随笔》卷12《三省长官》、《分纪》卷8《尚书令》)。
编制元丰新制定为一人(《宋史·职官志》1《尚书省》)。
职掌头名都事掌点检尚书省诸房进入、发付文字。其余都事分房上呈文字(《宋会要·职官》 3之31)。
品位正八品(《职源·官品》)。吏人补都事后满一年,授与京官宣教郎(从八品)文官地位(《宋会要 ·职官》3之39)。
编制总五军,置都统制官一员;每军一万人,统制官一员,下设十将。各军均置虎符。使司,以宰相兼御营使,执政官兼御营副使(《要录》卷24,辛未),又有参赞军事、提举一行事务等官(《朝野杂记》甲集卷10《御营使》)。
职源与沿革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已有御营使之名(《新五代史·晋本纪》)。
简称与别名❶尚书诸司员外郎。《宋史·职官志》8《官品》:“尚书诸司员外郎,为正七品。”《分纪》卷9《员外郎》:“国朝《令》:尚书诸司员外郎正七品。” ❷六曹员外郎。尚书省六部所属二十四司通称。《长编》卷403,癸丑:“监司、六曹员外郎、开封府推官。” ❸南省员外郎。尚书省员外郎,即二十四司员外郎别称。《分纪》卷13《三司判官》:“三司判官、主判官、推判官等见本使,并同南省郎中、员外郎见尚书丞郎之仪。” ❹员外郎。为尚书省二十四员外郎通称。《朝野杂记》甲集卷10《升朝官除签枢》:“签书枢密院事,有以员外郎为之。”《合璧后集》卷26《六部门·总员外郎》:“隋开皇三(六)年,尚书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通典》谓本员之外复置郎也。” ❺员外。员外郎省称。《宋会要·仪制》5之5《群官仪制》:“(淳化)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诏三司判官、主判、推官等见本使,并如郎中、员外见丞郎、尚书之仪。” ❻外郎。员外郎省称。《石林燕语辨》161条《辨范忠宣自知庆州至拜相才百余日》:“宋琪自外郎一岁四迁至作相。”《宋史·宋琪传》:“自员外郎岁中四迁至尚书为相。” ❼南宫员外。南宫指尚书省,南宫员外为尚书二十四司员外郎通称。《渑水燕谈录》卷7:“王元之谪黄州,实由宰相不悦,交亲无敢私见,唯窦元宾握手泣言于阁门……。元之以诗谢之云:‘唯有南宫窦员外,为予垂泪阁门前。’” ❽员郎。员外部省称。《朱子语类》卷128《法制》:“朝散以下谓之‘员外’,盖本员外郎之资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