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刻石為陝西褒城縣(今勉縣)褒斜道摩崖刻之總稱。褒斜道位於褒城西南三百里,屬關中至巴蜀之要道。自秦、漢以來,屢經開鑿整修,俾便交通。但頻罹兵亂,以及風雨摧殘,閣道數度位移。晉室南流後,遂朽廢焉,北魏·永平年間(508—511) 再開,其間約止通二百載。開鑿修復褒斜道,實乃歷代太守勞苦之事,而世人獲益匪淺。為記頌太守功續,遂於岩壁鎸刻頌辭之屬,後人每經此地,讀之不覺肅然起敬。其中詩文、姓名刻石亦夥。南宋·紹熙末 (1194),石為南鄭令臨淄晏袤所發現,遂刻題記、釋文於其傍。後久無人訪尋,蘚苔雜蔽,絕迹六百餘載。入清,“金石學”勃興,畢沅等學者披荆斬棘,搜訪古刻,不遺餘力,使褒斜道諸刻石之尊容重顯,傳之於世。阮元厥功尤著。此道刻石甚夥,其中名迹如下: (1)〈開通褒斜道刻石〉,東漢·永平九年(66)刻。 (2) 〈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 (148)刻。 (3) 〈李君通閣道頌〉,東漢·永壽元年(155)刻。 (4) 〈楊淮表記〉,東漢·熹平二年 (173) 刻。 (5) 〈李苞開閣道記〉,三國魏·景元四年 (263) 刻。 (6) 〈潘宗伯等造橋題記〉,西晉·泰始六年 (270) 刻。 (7) 〈修棧道記〉,西晉 ·泰康元年 (280)刻。 (8) 〈石門銘〉,北魏 ·永平二年 (509) 刻。 (9) 〈山河堰落成記〉,南宋·紹熙五年 (1194) 刻。參見本書各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