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声系》古音学著作。 ❶清姚文田著。成书于嘉庆九年(1804年)。14卷,又有《标目》1卷。该书依大徐本以求《说文》的谐声系统。根据《说文》十四篇次第,依次取其谐声偏旁,以得声之字相系,得声之字又为声母的,递次缀连于后;重文相从;每字下注明原书卷次。姚氏编著此书的目的,是要以《说文》谐声,参证经籍以求古音,由此再比较谐声与古用韵,以见古韵部的相通关系。姚氏认为,同谐声有同部的,也有因递为声母,相隔远而异部的。就《诗》韵与《说文》谐声不能尽合的现象而言,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有许多本非声而《说文》误以为声的,作者不能分辨,所以,由此求得的谐声系统,也就不尽合于古,用以求古韵部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十分可靠。此书在当时及稍后一些古音学者中产生过直接影响。 ❷清钱塘著。20卷。该书取《说文》所载之字,重建部首,按谐声系统排列,又博采群书有关诂训音释,作为佐证。内容丰富,编排新颖,对研究古音古义有一定参考价值。 说文声系 说文声系(清)姚文田撰。14卷。作者从《说文》中分析出1109个声符以及由这些声符孳生的1312个派生声符,于每个声符下统列《说文》中具有该声符的形声字。依《说文》部次排列。派生声符列于原生声符下。有《丛书集成初编》本通行。 ☚ 说文通检 说文部首歌 ☛ 说文声系十四卷。清姚文田撰。参见《说文校议》。此书本《说文》谐声之字以求声音之原。姚氏认为段玉载《六书音均表》多言合韵,而里巷歌谣天籁自发,音谐则用,讵识部居?故合韵之说不可用也;孔广森《诗声类》又创为对转之例,而乡曲一隅唇吻互异,惟变所适,众类佥同,故对转之说不可信也。便于乾隆五十年(1785)取毛刻《说文》变类取声而作是书。其篇第仍用徐铉分卷,新附之字姑仍其旧,得声之字皆注明卷第,以便检阅。虽用大徐本,多以小徐及《经典释文》、《玉篇》、《广韵》、《汗简》、《文选注》、《五经文字》、《韵会》诸书互相参证,择善而从,颇下己意,时有增损。本声读法,得声母千一百一十二,不分韵部,为考订古音做了初步工作。是书有嘉庆九年(1804)家刻本,有《粤雅堂丛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