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曰又称“读为”。训诂术语,指通过给汉字注音来破假本字,即以本字释借字。其基本形式是“甲读为乙”或“甲读曰乙”,其中“甲”是被释词,是借字;“乙”是解释词,是借字。如:《汉书·高武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讵,犹岂也。”巨是矩的古字,本是规矩之矩,这里借为“岂”义的讵。 读曰 ☚ 读为 读若 ☛ 读曰训诂术语。作用同“读为”。常用于以本字解释借字。例如《尚书·尧典》: “播时百谷。”郑玄注: “时读曰莳。” “时”是借字, “莳”是本字,义为“种植”。又“读曰”还可用来以今字释古字。例如《论语·八佾》: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何晏注: “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从”是“纵”的古字。 读曰训诂术语。汉代训诂学家所创,主要用在传注之中。具体用法可分两种: ❶同“读为”。解释通假字的方法之一,用本字解释通假字。“读曰”前为通假字,后为本字。如《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东汉郑玄注:“绥读曰妥。” ❷解释古今字的方法之一,用今字解释古字。“读曰”前为古字,后为今字。如《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三国魏何晏注:“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此例注后从意义上进一步做了阐释,更加明白了。读曰的这两种用法,历代沿用不绝。由于通假字的读音依理应是本字的音,古字表示了今字的意义,也应读作今字的音,故读曰在解释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同时,等于给被注字又注了音(应读之音),后世由此而称之为“读破”或“破读”、“破字”等,概念上可谓较为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