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Recourse Endowment见“要素禀赋”。 资源禀赋指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其他生产要素条件以及发展结构与水平。区域分工主要是以自然差异为基础的。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的不同,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基本前提。例如,若有A、B两区域,A区域人口稀少,土地资源丰富;B区域土地稀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则A区域倾向于发展粗放型农业,而B区域则倾向于发展制造业。一国国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前提。一般而言,受自然因素影响越大的产业,其区域分工越明显。农业与采掘业的分布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直接制约。显然,自然资源对分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地方性与可运移性。若某一资源仅为少数区域所独有,则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大;若某一资源可十分便利地在区域间运移,则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小。 区域的历史差异包括区域间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此类差异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区域差异,既包括量与质方面的差异,也包括组合方面的差异。落后地区一般简单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素质较低,资本不足,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发达地区一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本充裕,技术水平较高,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力、资本资源之所以影响区域分工,是由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间的不可流动性,即存在区域间流动的障碍。人口的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人口流动性较大,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因素。资本的空间分布历来就是不均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越来越多,但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1) 已经投放在厂房、机器上的固定资本不易在区际移动。虽然有些机器设备可以移动,但移动成本太大以至于得不偿失。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固定资本在区域间移动的可能性就越小。(2) 金融机构为追求经济效益,愿意贷款给那些信誉良好、风险小的区域,而不愿向风险大的落后地区投资。(3) 金融机构在区域上分布不平衡,也影响资本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