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赋役黄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赋役黄册

赋役黄册

明代编户计丁以为课税服役的册簿,因其册以黄纸为封面故称。《明史·食货志》: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100户为10甲,甲凡10人,岁役里长1人,甲首1人,董1里1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10年1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10甲后为畸零。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每10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册凡4: 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 ‘黄册’。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2库庋藏之。岁命户科给事中1人,御史2人,户部主事4人厘校讹舛。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凡户3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户、脱户,许自实。”

☚ 赋税法   富者税其钱 ☛
赋役黄册

赋役黄册

简称“黄册”。明及清初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户口、赋役簿籍。洪武三年 (1370年) 命户部稽录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洪武十四年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以户为主,每户在统一颁发的清册供单上登记本户籍贯、丁口、姓名、年龄、宅园、田产。规定农村中110户为一基层行政单位“里” (城内称坊,城郊称厢)。一里之中,推丁(人头税)、粮 (田税) 多的10户轮流值任里长。里长负责征派赋役,记录人口出入增耗和管区治安等。每10户为一甲。甲有“甲首”。10个甲首分别协助里长工作。里长将110份登记好的清册供单,按各户丁、粮多少依次排队,汇编成一册。居住在一里之中的鳏寡孤独等不服役户,附于10甲之后,称“畸零”。僧道户有田者,同民户一样入甲; 无田者作畸零,另按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式,详具户口、丁、粮变动情况。且于册首示以图表。黄册一式四份,分别上呈县、府、布政司、户部。因送户部的簿册表以黄色封面,故名黄册。以后每 10年更造一次,视各户、丁、粮增减情况,升降户口等次,以均赋役。黄册编造中,规定将过去蒙古贵族奴役下的驱口和工奴释放为民,扩大了赋役征课面。洪武二十年 (1387年),又编造以管理土地为主,附注田主姓名的鱼鳞图册。于是鱼鳞册为径,土地有归属; 黄册为纬,赋役有对象。黄册与鱼鳞册参互印证,对于限制平民荫丁隐产或豪强霸产避税,有一定作用,有利于财政的稳定。黄册在编造过程中,编造人员常和官吏串通作弊,或涂改、或捏造,致报户部的黄册与实际户口。田产完全不符。而地方官吏为实征赋役的需要则另编一册,俗称“实征黄册”。因实征黄册为地方官吏所私掌,不报户部, 无需黄封, 故白册” 清初袭承明制、也以黄册为征赋役的依据。康熙七年 (1668年),改用5年一造的丁口增减册,停造黄册。推行摊丁入地以后,以征赋役为目的户口簿已无意义,乾隆三十七
年 (1772年) 停止再造丁口增减册。

☚ 鱼鳞图册   匠籍 ☛
000109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5 8: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