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走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走索 走索古代的一种技艺表演。与现代杂技中的“走大绳”、“走钢丝”相似。东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薛综注云:“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晋代以后一直流行。 ☚ 跳丸 总会仙倡 ☛ 走索古代角抵百戏中的一种杂技表演。东汉张衡《西京赋》记载:“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跳丸剑之近霍,走索上而相逢。”《通典》注:“两妓女各从一头上,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唐代盛期,宫廷中常举行这种走索表演,演者多为宫中伶人。《唐语林》:“明皇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技。技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系之。鹿卢楼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弦。然后技女自绳端摄足而上,往来倏忽,望如飞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履而行,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六尺,或踩肩踩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直倒至绳,还往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自兵寇覆荡,伶官分散,外方有此技,军州宴会,时或为之。”从此流传民间。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诗:“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舞阶御寿酒(指舞马),走索背秋毫。” 走索 走索古代百戏之一,即今杂技中之踏软索。《文选》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三国薛综《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山东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上,两人从两头对舞而来,中间尚有一人在绳上倒立,绳的下面,有两支向上的利剑。走索亦名“高絙”、“绳技”。 ☚ 弄剑 武戏 ☛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雜藝 > 走索 走索 zǒusuǒ 亦稱“舞”。古百戲名。猶今日之走鋼絲。《文選·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薛綜注:“索上,長繩繫兩頭于梁,舉其中央,兩人各從一頭上,交相度,所謂舞者也。”《隋書·音樂志下》:“以繩繫兩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對舞繩上,相逢切肩而過,歌舞不輟。”參閱明·王志堅《表異録·通用》。 明走索圖 (《三才圖會》) 戏剧 戏剧戏(京~;滇~;武~) 剧(~情;~种;歌~;话~;喜~;正~;京~) ☚ 小说 诗 ☛ 走索 走索也称绳技。百戏之一。汉张衡《西京赋》载:“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山东沂南汉墓石刻有《索技图》,绳两端各有一人做走舞动作,中间一人倒立于绳,绳下地面树几把尖刀。《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姚兴传》载,当时走索技最高者,能在“高百尺、相去四十丈”的两楼间的麻绳上相对而行,“以为神相遇”。唐代更有发展。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五日,御楼设绳伎,女艺人在绳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展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踏肩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无一点差错。刘言史《观绳伎》对此也有描写。宋吴自牧《梦梁录》有“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的记载。明清广为流传。 ☚ 舞轮伎 绳技 ☛ 走索 走索也称绳技。百戏之一。汉张衡《西京赋》载:“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山东沂南汉墓石刻有《索技图》,绳两端各有一人做走舞动作,中间一人倒立于绳,绳下地面树几把尖刀。《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姚兴传》载,当时走索技最高者,能在“高百尺、相去四十丈”的两楼间的麻绳上相对而行,“以为神相遇”。唐代更有发展。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五日,御楼设绳伎,女艺人在绳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展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踏肩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无一点差错。刘言史《观绳伎》对此也有描写。宋吴自牧《梦梁录》有“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的记载。明清广为流传。 ☚ 舞轮伎 绳技 ☛ 走索 走索汉代百戏之一。晋代以后盛行于民间,亦作“走软索”、“高絙”、“绳技”。表演时用一条长绳,两头分别系在埋地木桩之上,中段由立柱支撑,把长绳繃直,表演者从两边由低到高走上绳索,然后表演站、走、倒立,舞弄手中器具等动作。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的汉代古墓巨型壁画上,就绘有当时走索表演的生动情形:索上有三位女艺人,中间一人两手撑索上、两足朝天倒立,索下倒插着4把尖刀,刀尖正对绳索,十分惊险。唐宋以后此戏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等节目。现代杂技中的走钢丝即由此戏演变发展而来。 ☚ 冲狭 寻橦 ☛ 走索 走索汉代杂技,又称舞絙、高絙,即踩软索。张衡《西京赋》:“直索上而相逢”。薛综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儛絙者也。”该技从汉代一直流传,并于东汉后发展为走索时兼演其他杂技。 ☚ 铜丸擿鼓 戏车 ☛ 走索 走索山东古代体育活动“百戏”之一。沂南汉墓石刻《索技图》中最精采的是一人在绳索上倒立而行,绳下仰置四把刀剑,用以表示其走索动作的平衡和稳定性的能力。走索中的某些动作在现代体操中的平衡木、自由体操、双杠、吊环中多见。现代杂技中仍有此节目,由演员们在钢丝上表演,一般称为“走钢丝”;也有的用长绳、称“走长绳”。 ☚ 弄丸 体育周刊 ☛ 走索汉代百戏节目。指在高悬的绳索上做出种种惊险动作的一种表演,是现代杂技中走钢丝节目的前身。东汉张衡《西京赋》在记载当时百戏演出时曾描述此节目的演出是“走索上而相逢”,唐李善注云:“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后汉书·礼仪志》注引蔡质《汉仪》亦云走索的表演是“以两大丝绳系两柱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皆与《西京赋》的记载相合。另外,东汉李尤《平乐观赋》也记载走索的表演是“陵高履索,踊跃旋舞”,说明汉代的走索已不限于“走”,而是发展为索上作“舞”了。山东沂南画像石中有一幅“走索图”,图上一索由两端的三角支架固定,索上三人,中间一人身着羽衣,按索倒立,两端两人,执幢而舞,整个画面动中有静,刚中见柔,显现出汉代走索技艺的高度水平。尤其令人叹绝的是,这幅图中绳索的下面,竖立着四把锋刃向上的尖刀,意味着表演者如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不但使表演更加惊险,也对演员的技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这种高难度的技艺,即使在现代杂技艺术中,也堪称奇绝。不仅如此,汉代的走索,还有更加精妙的,如河南新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刻上,有一幅走索图像,其索不是将两端固定起来,而是分别牵引在两个坐在高高戏车上的演员的手中,其中一名还是坐在戏车高杆的顶端,这条绳索自上而下,倾成三十度角,而走索的演员则随着奔马拉动戏车,在索上翩然起舞,意态自若,其难度之大,技艺之精,确为世所罕见,充分体现出汉代百戏技艺的精湛奇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