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公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彝语称“召契”、“孔告”。汉语又叫“跳弓节”、“跳宫节”、“祭金竹”。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节期在农历每年四月初三至四月十五日间2-3天,各地具体时间不同。节日主要活动内容:广西那坡是祭祀祖先、土地神与山神;以舞蹈演示古代祖先战斗与生活场面;唱民族历史传说,进行娱乐和饮宴。舞蹈要围着村寨中的一丛金竹跳,因而亦称金竹舞。传说彝族古代首领九公在一次战事中败逃于金竹林,追兵乱箭齐发,但箭被竹竿挡阻纷纷落地。敌人又要吹竹围捕,九公点着落叶,竹林起火,竹竿爆裂响声大作,敌人以为九公会作妖术,惧怕而退。九公回乡,下令各村寨种一蔸金竹,发誓不忘其救命之恩,年年纪念。彝语“孔告”意为欢庆的日子,故围金竹而舞。舞者有男有女,姑娘白短衣,黑裤子,打绑腿,系腰带,扎头帕,佩手饰;男子有九人,白短衣外披蓝袍,手执长杆,代表祖先之矛;其余小伙子们每人穿四件新短衣,衣领翻出,他们表演先人战斗场面。群众性的金竹舞开始于师公(巫师)祭祀祖先、告祝天地之后。芦笙铜鼓伴奏,由两位头戴高筒白帽,穿一向新的“麻公巴”带领,围金竹跳,舞姿不断变化。舞场里放着甜米酒桶,谁要喝可以随时出队,或由一长者端酒送到跟前。外村寨的壮、侗、瑶、汉族群众也赶来助兴或共舞,气氛更加热烈。云南富宁彝族支系白倮倮人诱官兵于深林中伏击消灭之,为庆胜利,故有此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