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还磕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还磕头

还磕头

清代清官传说。见清诸联撰《明斋小识》卷一。相传乾隆时华亭知县许公治为官廉明。一日有个武生扭着一个乡民来告状,说他的衣服被那人挑的粪弄脏了。许公治知道武生其人,便罚乡民向他叩首100下。叩到70多时,许假意说:“啊,我忘了问你是文生还是武生。”武生作了回答。许说:“错啦!文生要叩100,武生只叩50,应当还叩20。”武生不肯,许让差役按着他给乡民叩了20下。叩毕,武生愤愤而去。

☚ 明斋小识   浪迹丛谈 ☛
还磕头

还磕头

中国古代笑话。华亭知县许公治以廉明称,民无谤渎。有某武生,扭乡人来禀。许悉其人,因询何事,某云:“我行街上,伊担粪污我衣。”许拍案曰:“尔乡氓安得漫不经心,致坏相公衣,应重责不贷。”乡人哀求甚切,曰:“然则尔愿罚乎?可向相公叩首一百下。”即令某南向坐,乡人叩首于下,俾役数之,至七十余,曰:“止!我亦鹘突,犹未问尔是文生?抑武生?”某对以武,曰:“误矣,文生值叩一百,若武只须五十耳,当还叩二十。”又令乡人南向坐,某叩首于下。某不肯,两役交捺之,叩毕,武生悻悻而去。

☚ 两脚桌子   还我原面孔 ☛

还磕头

 

·诸 联·


 华亭知县许公以廉明称,民无谤讟。有某武生扭乡人来禀,许悉其人,因询何事。某云,我行街上,伊担粪污我衣。许拍案曰:“尔乡氓,安得漫不经心,致坏相公衣,应重责不贷。乡人哀求甚切。曰:“然则尔愿罚乎?可向相公叩首一百下。”即令某南向坐,乡人叩首于下。俾役数清楚,数至七十余,曰:“止。我亦鹘突,犹未问尔是文生,抑武生。”某对以武。曰:“误矣。文生值叩一百,若武只须五十耳,当还叩二十。”又令乡人南向坐,某叩首于下。某不肯,两役交捺之。叩毕,武生愤愤而出。
 

[选自《明斋小识》]

●●
 古代作家在刻划人物形象上,讲究人物语言要“声口如闻”,也就是说人物的语言务必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来。这篇《还磕头》只用了人物的四句话,便刻划出华亭知县许公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小说开头介绍许公因为廉明而称于乡里,老百姓对他没有怨言(讟,du怨言)。然后以许公断一小案加以佐证。案情是有个乡人因为自己担子里的粪水弄脏了某武生的衣服,而被武生送到公堂。在日常生活中,大街之上,你来我往,彼此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乡人弄脏了武生的衣服,这本是一件小事,可武生偏要小题大作。俗话说“恶人先告状”,许知县一眼看穿武生恶人恶心的嘴脸。为了打击武生的气焰,他采取了先曲后伸的策略。听了武生的投诉,许知县对乡人又是“拍案”,又是“重责不贷”,逼得乡人只好听从知县所判,向武生叩首一百下。许知县的头两句话,听起来声厉色荏,实际上是将乡人保护起来;表面上顺从武生的意愿,实际上将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里。当乡人向武生磕头磕到第七十下的时候,许知县突然叫“停止”,说“我亦鹘突,犹未问尔是文生,抑武生”。这种自怨自责的口气,首先将错误的责任归于自己,使自己站到了进攻的有利地位。当武生回答完毕时,许知县说出一句令人惊绝的话:“误矣。文生值叩一百,若武生只须五十耳,当还叩二十。”磕头还要还,这正是许知县决定戏弄、污辱武生的一个计谋。武生虽然不肯,但也奈何不得这位县老爷,因为科举时代文重于武确是事实。这样,我们看到,许知县利用官官相护、思维糊涂这两层保护色达到打击狂傲,保存弱者的目的。整个故事许知县只说了四句话,这四句话既刻划出他为人机敏,抑强扶弱的性格。
 另外,这篇小说虽然二百字,但是故事叙述得有头有尾,中间情节曲变,人物语言诙谐生动,这也是小说成功的一个原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3 2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