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系补体缺陷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罕见病。以发作性、自限性和局限性皮肤、皮下组织、胃肠道以及呼吸道粘膜水肿为特征。患者血清缺乏C1酯酶抑制物,该抑制物可抑制激肽酶(Kallikrein)、血浆素(Plasmin)及C1的活化,缺乏时血清中活性C1含量增高,再作用于C1和C2释放出一种激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导致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作。C1酯酶抑制物缺陷通常有二种类型,一型是C1酯酶抑制物量的缺乏,另一型是含量正常但功能缺失。
多于儿童或青春期发病,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皮下组织及胃肠道、呼吸道粘膜的无痛、无痒、非凹陷性和非炎症性水肿。重者胃肠道粘膜和肠系膜水肿可致腹部绞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呼吸道粘膜水肿累及声门时可发生呼吸道梗阻,如不及时气管切开可危及生命。急性发作一般持续2~4天,有时可自然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数日至数年。发作诱因不明,运动、温度、月经、情绪激动和身体创伤等似可诱发本病。青春期发作频繁且病情严重,至年老渐趋稳定。
急性发作期病人血清中C2、C4及溶血补体含量均降低,发作间歇期C2回升至正常水平,C4则持续低水平,故疑为本病时,若测得C4降低一般可确立诊断。用免疫化学方法可测定C1酯酶抑制物的含量,常明显降低;但10~20%患者其无活性型的C1酯酶抑制物的含量正常,此种病人多呈C1酯酶抑制物电泳移动性异常,可明确诊断。
可输给新鲜血浆进行治疗,急性发作时注射肾上腺素有时可控制水肿,静脉注射利尿剂对防止病情进展有一定帮助,有喉梗阻时应即行气管切开。缓解期给6-氨基已酸(EACA)可减少C1酯酶抑制物的消耗,从而使缓解期延长,但因该药具一定副作用,使应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