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兒酸”、“雀林酸”、“小酸茅”、“赤孫施”。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因其莖葉含草酸,有酸味,故名。莖匍匐地面,節上可生不定根。複葉,小葉三片,倒心臟形,晝開夜合,自春至秋開黄花。蒴果圓柱形,熟時果皮裂開,借彈力射出種子。全草入藥,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唐本草》始著録。宋·蘇頌《本草圖經》:“酢漿草,俗呼爲酸漿。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葉如水萍,叢生,莖端有三葉;葉間生細黄花。實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九·酢漿草》:“〔釋名〕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兒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參閱明·徐光啟《農政全書·酢漿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