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性皮炎
钩虫的幼虫 (即丝状蚴)钻入皮肤所致的一种急性皮炎,称为钩虫性皮炎,俗称粪块毒。当人们在采桑及下田赤脚工作接触湿地时,幼虫钻入皮肤而发。见于夏秋二季,被幼虫钻入的皮肤局部自觉刺痛及瘙痒,一小时左右,于接触部位出现红色水肿性丘疹,并可见幼虫钻入的痕迹。重者其顶端可出现水疱、剧痒,可因搔抓而糜烂渗液,以致继发感染,病程1~2周。当幼虫在移行于肺部时,可发生咳嗽、咳痰、哮喘、咯血、发热等症状,约1~2周才能自愈。此外,有的病人可反复地出现全身性的风团,日久可致贫血。本病一般不需内治,当粪便检出钩虫卵时,可给予驱钩虫治疗。外治,参见湿毒条。或以密陀僧散香油调搽。此外,平时要注意预防工作:
❶加强粪便管理,推行粪便无害化处理,以杀死虫卵及钩蚴,然后再施用。
❷在个人防护方面,下地前外涂桐油保护皮肤,防止钩蚴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