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表
汉长安灵台所设量度时间的一种仪器, 是目前记载最早的整体圭表。据《三辅黄图》:“长安灵台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三寸。题云,太初四年造”。其中表高八尺是古代圭表的标准高度,后世除少数外,多未例外。铜制圭表将表和圭两部分相对固定在一起, 避免了两者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增强了稳定性。《宋书·历志下》载,祖冲之认为:“铜表坚刚,暴润不动,光晷明洁,纤毫然。”1965年在江苏仪征县石碑村一东汉墓中出土了一袖珍式铜圭表, 约为标准表高的十分之一。它为汉长安铜表提供了迄今所知最早的实证。相传尧舜到春秋, 我国在天文上已通过立表测影进行观象授时。表,又有竿、、臬、髀、碑、椑等称谓, 一般是一根直立的杆子,阳光照射在表上,就在观测面上投射出一条影子。圭一般是用石料或铜料制成的一块平板,一端放在表基,延伸向北, 在平板上刻凿尺寸以度量日影的时刻。圭和表的合成整体,称为圭表。根据表影的长短,可以确定冬至和夏至等节气,可以测定方向,乃至回归年长度,也可测知一天内大概的时间。《周礼》还有用表划定封域疆界的记载。《诗·大雅·公刘》篇有“既景乃冈”。景,即古“影”字。它是说公刘在一个山冈上立表测影,以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