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士 锐士精锐部队名。战国时代秦昭王所实行的一种选练士卒的制度。这种制度以秦孝公以来奖励军功,提倡耕战的政策为基础,鼓励士兵为个人功利而战,并辅之严刑峻法,是故秦国战士的奋勇保证了秦自孝公以后“四世有胜于天下”的强盛之势。但荀子认为,秦国士卒“皆干尝蹈利之兵”,而这种制度是“庸徒鬻卖之道”。虽然可以战胜魏国之“武卒”,但不可以抵当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的节制之师。说见《荀子·议兵》、《汉书·刑法志》。参见“武卒”条。 ☚ 鼎士 豪杰 ☛ 锐士原指战国时秦国经考选和训练的步兵。后泛称精锐的士卒。《荀子·议兵》:“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羽 (关羽) 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 锐士训练有素的军队。《荀子·议兵》:“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锐士战国时期秦国经过严格训练、考选的兵士。 《荀子·议兵》: “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的步兵,战斗力颇强。亦作“锐卒”。《荀子·议兵》:“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之称。“锐”取其勇猛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