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生态渔业
源于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湖北大冶保安湖生态渔业试点。根据自然条件、生态和社会经济现状,用石拦、土拦、网拦将6万亩大湖分隔为名特优试验区、优质鱼保护区、花白鲢高产区等6大养殖区。分池利用、划块养殖,使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和水生植物互为依存,积极平衡。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水产业推广生态渔业,促进了良性循环。江西鄱阳湖多年不见的银鱼,已形成年产2万公斤的规模。许多野生鸟类重新飞回湖中定居繁衍。江苏隔湖系草型湖泊,重视资源利用,促进青蛙繁殖,1993年全湖青蛙产量突破100万公斤。太湖号称“三小”的青虾、梅鲚、银鱼因生态平衡迅速发展成为当家水产品。武汉注重生态渔业,使水产品总量居全国48个大中城市之首,并在养殖高背异育银鲫、鳜鱼和罗氏沼虾等名特优鱼虾方面领先。1993年我国淡水鱼总量900万吨中,产于长江流域的占一半以上,其中名特优产品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