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之 1 ★★★ 00102名

zhī 〈文〉动到某处去;往。不知君之所之|此身漂泊竟何之 之 2 zhī ❶代〈文〉用在名词前,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或“那”。之子于归 →❷代代替人或事(只作宾语)。取而代之|置之不理 ⇒❸助a.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构成偏正短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赤子之心|大旱之年b. 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它变成偏正短语。▷影响之深远出乎预料|速度之快c. 与后面的单音节语素结合,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之类 ⇒❹代指代作用有所虚化,无具体所指。久而久之|我年纪最大,你次之,他最小。
字源解说 之,甲骨文 在“止” (脚)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脚踏大地。造字本义:足履平地,徒步前往。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严重变形。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止”形消失。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同样,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引申线索

【字族索引】 之
【同音字】 zh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