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亮1143—1194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永康学派的代表。少时即热衷于国事。“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宋史》卷436)。曾考究古今用兵成败,著《酌古论》。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做《中兴五论》,上书皇帝,反对与金议和,并痛斥秦桧之流是“国之贼”。以后又四次上书,力主抗敌,并提出改革政治、收复失地的计划。因受当权者嫉恨,曾三次被诬入狱。一生以著书、讲学为业。晚年中进士,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而卒。无专门的哲学著作。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肯定世界的物质性。主张“因事增智”,从接触事物中增长智慧。曾同朱熹进行多次“王霸义利之辩”,批判朱的所谓三代以下天地人心一代不如一代的观点。但又认为“天道六十年一变”。还提倡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斥责道学家的空谈“尽心知性”、“学道爱人”是“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又讽刺朱熹等理学家“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对金侵扰毫无感觉,“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文词感情激越,议论纵横,语言明快,风格豪放,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与辛弃疾的作品风格近似,但艺术成就不如辛。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陈亮

两个英勇不屈的大学生——记大夏大学学生陈骏、陈亮两烈士 陈芝芬 上海青运史资料1983年2辑


陈亮

陈 亮(1926—1953)
山东蓬莱县裕华实利公司总经理陈亮被誉为
“蓬莱新八仙”之首
谭 铮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录第388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248页
陈亮传 革命烈士传记资料第144页

4

(词)宋·陈亮

人物从来少,篱菊为谁黄。

去年今日,倚楼还是听行藏。

未觉霜风无赖,好在月华如水,心事楚天长。

讲论参洙泗,杯酒到虞唐。

人未醉,歌宛转,兴悠扬。

太平胸次,笑他磊磈欲成狂。

且向武夷深处,坐对云烟开敛,逸思入微茫。

我欲为君寿,何许得新腔。

(词)宋·陈亮

人爱新来景,龙认旧时湫。

不论三伏,小住便觉凛生秋。

我自醉眠其上,任是水流其下,湍激若为收。

世事如斯去,不去为谁留。

本无心,随所寓,触虚舟。

东山始末,且向灵洞与沉浮。

料得神仙窟穴,争似提封万里,大小几琉球。

但有君才具,何用问时流。

(词)宋·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词)宋·陈亮

事业随人品,今古几麾旌。

向来谋国,万事尽出汝书生。

安识鹍鹏变化,九万里风在下,如许上南溟。

斥鴳旁边笑,河汉一头倾。

叹世间,多少恨,几时平。

霸图消歇,大家创见又成惊。

邂逅汉家龙种,正尔乌纱白纻,驰骛觉身轻。

樽酒从渠说,双眼为谁明。


2

(词)宋·陈亮

小雨翻花落画檐。

兰堂香注酒重添。

花枝能语出朱帘。

缓步金莲移小小,持杯玉笋露纤纤。

此时谁不醉厌厌。

(词)宋·陈亮

爽气朝来卒未阑。

可能着我屋千间。

不须拄笏望西山。

柳外霎时征马骏,沙头尽日白鸥闲。

称心容易足君欢。


1

(词)宋·陈亮

断桥雪霁闻啼鸟。

对林花、弄晴晓。

画角吹香客愁醒,见梢头红小。

团酥剪蜡知多少。

向风前、压春倒。

江嶂人烟画图中,有短篷香绕。


2

(词)宋·陈亮

雪月相投。

看一枝才爆,惊动香浮。

微阳未放线路,说甚来由。

先天一着,待辟开、多少旬头。

却引取,春工入脚,争教消息停留。

官不容针时节,做一般孤瘦,无限清幽。

随缘柳绿柳白,费尽雕锼。

疏林野水,任横斜、谁与妆修。

猛认得,些儿合处,不堪持献君侯。

(词)宋·陈亮

雪满江头,怪一枝不耐,还漏微阳。

诗人越样眼浅,早自成章。

群葩如绣,到那时、争爱春长。

须知道,未通春信,是谁饱试风霜。

堪笑红炉画阁,问从来寒气,损甚容光。

枝头有花恁好,映带新妆。

寒窗愁绝,嗅清芬、不料饥肠。

都缘是,此君小异,费他万种消详。


2

(词)宋·陈亮

钱王霸图成时,多应是百年遗树。

羞将高古,为渠遮映,鱼盐调度。

且向空山,趁时多事,四垂盘踞。

算兴衰坐阅,权奇磊块,世间□,□斤斧。

又见当天明圣,便弹丸、也难分土。

一番整顿,旧家草木,新来雨露。

铁石心肠,叫龙根干,亭亭天柱。

纵茯苓下结,茑萝高际,怎堪攀附。

(词)宋·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

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2

(词)宋·陈亮

天高气肃。

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

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

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馀香剩馥。

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

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

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

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词)宋·陈亮

仙风透骨。

向夏叶丛中,春花重出。

骏发天香,不是世间尤物。

占些空阔闲田地,共霜轮、伴他秋实。

浅非冷蕊,深非幽艳,中无倚握。

任点取、龙涎笃耨。

儿女子看承,万屈千屈。

做数珠见,刻画毋盐唐突。

不知几树栾团着,但口吻、非鸣云室。

是耶非也,书生见识,圣贤心术。


2

(词)宋·陈亮

风雨满蘋洲。

绣阁银屏一夜秋。

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

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

浪卷涛翻一叶浮。

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

宋玉方悲庾信愁。

(词)宋·陈亮

人物满东瓯。

别我江心识俊游。

北尽平芜南似画,中流。

谁系龙骧万斛舟。

去去几时休。

犹自潮来更上头。

醉墨淋漓人感旧,离愁。

一夜西风似夏不。


2

(词)宋·陈亮

黄昏山驿销魂处,枝亚疏篱。

枝亚疏篱。

酝藉香风蜜打围。

隔篱鸡犬谁家舍,门掩斜晖。

门掩斜晖。

花落花开总不知。

(词)宋·陈亮

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

春色暄妍。

缓步烟霞到洞天。

一杯满泻蒲桃绿,且共留连。

醉倒花前。

也占红香影里眠。


2

(词)宋·陈亮

小屈穹庐,但二满三平,共劳均佚。

人中龙虎,本为明时而出。

只合是、端坐王朝,看指挥整办,扫荡飘忽。

也持汉节,聊过旧家宫室。

西风又还带暑,把征衫著上,有时披拂。

休将看花泪眼,闻弦病骨。

对遗民、有如皎日。

行万里、依然故物。

入奏几策,天下里、终定于一。

(词)宋·陈亮

入脚西风,渐去去来来,早三之一。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不须待、名品如麻,试为君屈指,是谁层出。

十朝半月,争看抟空霜鹘。

从来别真共假,任盘根错节,更饶仓卒。

还他济时好手,封侯奇骨。

没些儿、媻姗勃窣。

也不是、峥嵘突兀。

百二十岁,管做彻、元分人物。


1

(词)宋·陈亮

波光渺渺浸晴陂。

有亭湖岸西。

芰荷香拂柳丝垂。

升堂献寿卮。

红约腕,绿侵衣。

愿祝届期颐。

花间妙语欲无诗。

一年歌一词。


1

(词)宋·陈亮

新雨足。洗尽山城袢溽。

见说好峰三十六。峰峰如立玉。

四海英游追逐。事业相时伸缩。

入境德星须做福。只愁金诏趣。


1

(词)宋·陈亮

未老金茎,些子正气,东篱淡泞齐芳。

分头添样白,同局几般黄。

向闲处、须一一排行。

浅深饶间新妆。

那陶令,漉他谁酒,趁醒消详。

况是此花开后,便蝶乱无花,管甚蜂忙。

你从今、采却蜜成房。

秋英试商量。

多少为谁,甜得清凉。

待说破,长生真诀,要饱风霜。


1

(词)宋·陈亮

试灯天气又春来。

难说是情怀。

寂寥聊似,扬州何逊,不为江梅。

扶头酒醒炉香灺,心绪未全灰。

愁人最是,黄昏前后,烟雨楼台。


1

(词)宋·陈亮

漠漠平沙初落雁。

黄花浊酒情何限。

红日渐低秋渐晚。

听客劝。

金荷莫诉真珠满。

坐上少年差气岸。

题诗落帽从来惯。

戏马龙山当日燕。

真奇观。

尊前未觉风流远。


1

(词)宋·陈亮

银屏绣阁。

不道鲛绡薄。

嘶骑匆匆尘漠漠。

还过夕阳村落。

乱山千叠无情。

今宵遮断愁人。

两处香消梦觉,一般晓月秋声。


1

(词)宋·陈亮

柳丝烟织。

掩映小池,鳞鳞波碧。

几片飞花,半檐残雨,长亭愁寂。

凭高望断江南,怅千里、疏烟淡日。

斗草风流,弄梅情分,教人思忆。


1

(词)宋·陈亮

蓼花风淡水云纤。

倚阁卷重帘。

索寞败荷翠减,萧疏晚□红添。

魂销天末,眉横远岫,斜挂新蟾。

谁信故人千里,此时却到眉尖。


1

(词)宋·陈亮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深院落,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沈香亭上看。

树不著唐昌宫里玩。

衣带水,隔风烟。

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澹扫至尊前。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1

(词)宋·陈亮

天意微悭,春工多裕,长须末后殷勤。

骨瘦挽先,肌韵恰好,花头径尺徐陈。

红黄粉紫,更牛家、姚魏为真。

留几种,蒂殢中州,异时齐顿浑身。

承平当日开多少,笙歌何限,是甚人人。

气入江南,心知芍药,仿佛前事犹存。

名品应须,认旧家,雨露方新。

成一处,蓓蕾根株,剩看诸谱纷纷。


1

(词)宋·陈亮

人立玉,天如水,特地如何撰。

海南沈烧著,欲寒犹暖。

算从头,有多少、厚德阴功,人家上,一一旧时香案。

㬠经惯。

小驻吾州才尔,依然欢声满。

莫也教、公子王孙眼见。

这些儿、颖脱处,高出书卷。

经纶自入手,不了判断。


1

(词)宋·陈亮

一夜秋光先著柳。

暑力平明羞失守。

西风不放入帘帏,饶永昼。

沉烟透。

半月十朝秋定否。

指点芙渠凝伫久。

高处成莲深处藕。

百年长共月团圆,女进酒。

男称寿。

一点浮云人似旧。


1

(词)宋·陈亮

菊花细雨。

萧萧红蓼汀渚。

景物渐幽,风致如许。

秋未暮。

又值吾初度。

看天宇。

正澄清欲往。

登高未也,红尘当面飞舞。

几人吊古。

乌帽牢收取。

短发还羞觑。

遐寿身。

近五云深处。


1

(词)宋·陈亮

潇洒林塘暮。

正迤逦、香风度。

一番天气,又添作琼枝玉树。

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

深沈庭院,也卷起、重帘否。

十分春色,依约见了,水村竹坞。

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


1

(词)宋·陈亮

池草抽新碧,山桃褪小红。

寻春闲过小园东。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游镫归敲月,春衫醉舞风。

谁家三弄学元戎。

吹起闲愁,容易上眉峰。


1

(词)宋·陈亮

五百年前非一日,可堪只到今年。

云龙欲化艳阳天。

从来耆旧传,不博地行仙。

昨夜风声何处度,典型犹在南山。

自怜不结傍时缘。

著鞭非我事,避路只渠贤。


1

(词)宋·陈亮

风流家世传张绪。

似灵和新种垂杨缕。

绮席摛词,银台奏赋。

当年梦绕蓬山路。

卖花声断蓝桥暮。

记吟鞭醉帽曾经处。

蜀郡归来,荆州老去。

心情零乱随风絮。


1

(词)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

江练隐寒光。

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

秋色满江乡。

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

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2

(词)宋·陈亮

姓名未勒慈恩寺。

谁作山林意。

杯酒且同欢,不许时人,轻料吾曹事。

可怜风月于人媚。

那对花前醉。

珍重主人情,闻说当年,宴出红妆妓。

(词)宋·陈亮

峻极云端潇洒寺。

赋我登高意。

好景属清游,玉友黄花,谩续龙山事。

秋风满座芝兰媚。

杯酒随宜醉。

行乐任天真,一笑和同,休问无携妓。


3

(词)宋·陈亮

篱菊吐寒花,香弄小园秋色。

携手画阑西畔,忆去年同摘。

小亭依旧锁西风,往事已无迹。

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

(词)宋·陈亮

横玉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

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

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

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

(词)宋·陈亮

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

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

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6

(词)宋·陈亮

脩竹更深处。

映帘栊、清阴障日,坐来无暑。

水激泠泠知何许,跳碎危栏玉树。

都不系、人间朝暮。

东阁少年今老矣,况樽中、有酒嫌推去。

犹著我,名流语。

大家绿野陪容与。

算等閒、过了薰风,又还商素。

手弄柔条人健否,犹忆当时雅趣。

恩未报、恐成辜负。

举目江河休感涕,念有君、如此何愁虏。

歌未罢,谁来舞。

(词)宋·陈亮

离乱从头说。

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

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

亏杀我、一星星发。

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

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

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

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

这话把、只成痴绝。

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

淝水破,关东裂。

(词)宋·陈亮

镂刻黄金屋。

向炎天、蔷薇水洒,净瓶儿浴。

湿透生绡裙微褪,谁把琉璃藉玉。

更管甚、微凉生熟。

磊浪星儿无著处,唤青奴、记度新翻曲。

娇不尽,蕲州竹。

一泓曲水鳞鳞蹙。

粉生红、香脐皓腕,藕双莲独。

拂掠乌云新妆晚,无奈纤腰似束。

白笃耨、霞觞浮绿。

三岛十州身在否,是天花、只怕凡心触。

才乱坠,便簌簌。

(词)宋·陈亮

话杀浑閒说。

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

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新著了、几茎华发。

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

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

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

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

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

壮士泪,肺肝裂。

(词)宋·陈亮

昵昵骈头语。

笑黄花、重阳去也,不成分数。

倾国容华随时换,依旧清歌妙舞。

苦未冷、都无星暑。

恰好良辰花共酒,斗樽前、见在阳台女。

朝共暮,定何许。

蓼红徙倚明汀渚。

正萧萧、迎风夹岸,淡烟微雨。

笃耨龙涎烧未也,好向儿家祝取。

是有分、分工须与。

以色事人能几好,愿衾稠、无缝休离阻。

心一片,丝千缕。

(词)宋·陈亮

老去凭谁说。

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

父老长安今馀几,后死无雠可雪。

犹未燥、当时生发。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

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

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绝。

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龙共虎,应声裂。


4

(词)宋·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

小窗如昼。

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

君知否。

雨僝云僽。

格调还依旧。

(词)宋·陈亮

电绕璇枢,此时昌运生真主。

庆联簪组。

喜气生绵宇。

宴启需云,湛露恩均布。

锵韶濩。

凤歌鸾舞。

玉斝飞香醑。

(词)宋·陈亮

碧落蟠桃,春风种在琼瑶苑。

几回花绽。

一子千年见。

香染丹霞,摘向流虹旦。

深深愿。

万年天算。

玉颗常来献。

(词)宋·陈亮

烟雨楼台,晓来独上无滋味。

落花流水。

掩映渔樵市。

酒圣诗狂,只遣愁无计。

频凝睇。

问人天际。

曾见归舟未。


2

(词)宋·陈亮

嫩寒天,金气雨,搅断一秋事。

仝样霏微,还作小晴意。

世间万宝都成,些儿无欠,只待与、黄花为地。

好招致。

对此郁郁葱葱,新篘未成醉。

翻手为云,造物等儿戏。

也知富贵来时,一班呈露,便做出、人中祥瑞。

(词)宋·陈亮

驾扁舟,冲剧暑,千里江上去。

夜宿晨兴,一一旧时路。

百年忘了旬头,被人钻破,故纸里、是争雄处。

怎生诉。

欲待细与分疏,其如有凭据。

包裹生鱼,活底怎遭遇。

相逢樽酒何时,征衫容易,君去也、自家须住。

陈亮/耘斋铭

☚ 寡欲铭   陈亮 ☛

陈亮

陈亮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宋孝宗时作《中兴五论》,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嫉恨,屡次被捕入狱。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有《龙川文集》。

☚ 陈亮   耘斋铭 ☛
陈亮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永康(今属浙江)人。毕生不曾入仕,至五十岁时方就试礼部,光宗擢为第一,授建康府判官,未到任而卒。为南宋哲学家,曾同朱熹进行过多次“王霸义利之辩”。政治上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多次上书,纵论破敌振兴之计。是辛弃疾好友,词风亦与之近似,气概豪迈、奔放淋漓,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代表作有《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等。政论文多具独到见解,感情激越,锋芒逼人。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 辛弃疾   叶适 ☛
陈亮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号龙川。初名汝能,二十六岁时改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乾道五年(1169)试吏部,被黜。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退而杜门力学且十年。淳熙五年(1178)改名同,诣阙上书,十日内凡三上,言恢复大计,被沮愤归。尔后遭人嫉恨,二度被诬入狱,备受折磨。淳熙十五年(1188),亲赴金陵、京口观察山川形势,赋《念奴娇》二词言志。至临安复有《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在廷交怒,以为狂怪。是年冬,赴上饶与辛弃疾会于鹅湖,极论世事。别后有《贺新郎》三词与稼轩往复唱酬。二人气谊怀抱,并见乎词。绍熙初,被诬第三次入狱,几死,经力救得免。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之官,逾年而卒,年五十二。端平初,追谥文毅。叶適为其撰墓志铭(《水心文集》卷二四)。《宋史》有传。近人何格恩、童振孙、颜虚心等撰有年谱多种。亮与朱熹友善,集中有寿朱元晦词三首,然论学各不相下,盖学派判然不同。亮与叶適共创经世济用之“事功之学”,为“永康学派”创始人,学者称龙川先生。尝自赞云:“人中之龙,文中之虎。”辛弃疾《祭陈同父》盛称其“智略横生,议论风凛”。有《龙川文集》三十卷,《龙川词》一卷。叶適《书龙川集后》谓亮本“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刘熙载《艺概》卷四云:“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刘师培《论文杂记》云:“龙川之词,感愤淋漓,眷怀君国。稼轩之词,才思横溢,悲壮苍凉。例之古诗,远法太冲,近师李白,此纵横家之词也。”

☚ 赵师侠   ">李 ☛

陈亮1143—1194

初名汝能,后改名亮,又改名同,字同甫,一作同父,世称龙川先生。婺川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孝宗时多次上书朝廷,反对和议,力主恢复,因触怒当权者,三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亲策进士,擢为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理宗端平初追谥文毅。著有《龙川文集》三十卷、《龙川词》四卷。
索引:陈亮、汝能、陈同,同甫、同父,龙川、龙川先生,文毅;储玉斋。

陈亮

 宋代词人。字同甫,号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一生未仕。其词豪气纵横,寄意明白晓畅。有《龙川文集》、 《龙川词》。
陈亮

陈亮

龙川词一卷,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明·毛晋《龙川词跋》)
陈同父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豪杰,而作词乃复幽秀。(清·王弈清《历代词话》引《词苑》语)
陈龙川好谈天下大略,以气节自居,而词亦疏宕有致。(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引周密语)
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清·刘熙载《艺概·词概》)
陈同甫豪气纵横,稼轩几为所挫。而龙川词一卷,合者寥寥,则去稼轩远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陈同甫幼有国士之目,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于古今沿革、政治得失,指事直陈,如龟之灼。然挥霍自恣,识者或以夸大少之。其发而为词,乃若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惜其每有成议。辄招妒口,故肮脏不平之气,辄寓干长短句中。读其词,益悲其人之不遇已。(清·张德瀛《词征》)

☚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

陈亮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一作同父,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县)人。一生未作过官。光宗绍熙四年(1193)登进士第,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其学强调事功,主张王霸杂用,兼顾义利,反对空谈性命、不切实际的道学家,为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坚决主张抗战,曾上《中兴五论》,并多次上书孝宗,力主改革内政,进取中原。由于议论激切,触犯忌讳,曾几度被诬下狱。其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陈亮属辛派词人,他“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刘熙载《艺概》),激昂蹈厉,豪气纵横,尤长于议论,其文采虽不及辛词而其气概之豪健甚或更高一筹。作者往往以词来寄寓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感慨。叶适说陈亮作词,“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书龙川集后》)。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深望振兴宋室,严斥奴颜媚敌,表达收复中原之必胜信念,其“精警奇肆,几于握拳透爪,可作中兴露布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又如《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等亦复如此,正如作者所自述,这些词可以“奉百世英豪一笑”(《与郑景元提干》)。除这些雄放恣肆、慷慨豪迈之作外,亮还有婉约绮丽之作,代表作如《水龙吟·春恨》。有《龙川文集》三十卷。今人夏承焘有《龙川词校笺》,姜书阁有《陈亮龙川词笺注》。存词74首。

☚ 赵师侠   杨炎正 ☛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原名汝能,后改名亮,一度改名同,字同甫。婺州永康 (今属浙江) 人,世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 (1193) 始中进士,被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而卒。理宗瑞平初年(1234),由右丞相齐行简奏请,为文毅公。所著有《陈亮集》。由于才气豪迈,为世俗所嫉恨,一生中三次被诬入狱。他反对空谈“性命”之说,主张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在立法上主张简法令,去烦密,反对恢复肉刑。在司法上,应贯彻宽大轻刑的指导思想,避免冤滥。顺应人们共同的趋善避恶的要求行使赏罚,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陈亮1143—1194

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状元。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自幼颖异,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为郡守周葵赏识。隆兴初,宋金约和,朝野上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不以为然,时以解头荐送京师,乃上《中兴五论》,未被采纳。退归于家,致力著述十年。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极言时事,力主抗战,反对议和。孝宗欲官之,然不受,即渡江而归。因遭当权者嫉恨,以酒后狂言、杀人等罪接连两次被捕入狱。王淮、辛弃疾等极力救助,得不死。出狱后,志气益励。再次上书,建议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锐意恢复之志。光宗绍熙二年,被诬再入狱。翌年,出狱。四年,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答以君道师道,光宗览之甚悦,亲擢第一。授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赴任而卒。为浙东永康事功学派的创始人,倡导“事功之学”,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反对理学空谈“性命”。与朱熹友善,但观点不一,多所辩难,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政治上主张变革。诗词充满激情,风格豪放,散文尤有盛名。著有《三国纪年》、《欧阳文粹》、《龙川文集》、《龙川词》。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永康学派创始人和杰出代表。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世称龙川先生。学识渊博,喜谈兵论政。力主抗金,反对苟安,曾作《中兴五论》上书孝宗。因当权者构陷而三次下狱。绍熙4年(1193),光宗亲擢为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军判官。未到职而卒。著有《龙川文集》,据叶适说共为40卷,然今存各本均只30卷。有1974年中华书局《陈亮集》校勘本。其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上孝宗皇帝书》、《问答》、《勉强行道大有功》、《史传序》,以及与朱熹论辩的书信之中。陈亮曾与朱熹就王霸义利问题进行过长达11年的激烈论争,其伦理思想主要就是在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之中展开的。在道德本原问题上,他从“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经书发题·书经》)的朴素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道”(既指客观规律,亦指道德规范)“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勉强行道大有功》),“人道”不能离开人事独立存在,而植根于人事日用之中。这与朱熹“道”(或理)可脱离事物并超越人事、历史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在理欲观上,陈亮主张“天理人欲可以并行”(《又丙午秋书》),肯定人的感性欲望的客观性。认为声色、臭味、安佚皆“出于性”而不可违背,人的“喜怒哀乐爱恶”等情欲“得其正则为道,失其正则为欲”(《勉强行道大有功》)。强调通过政治法度和道德规范的制约来保证人们物质欲望的适度满足,使“耳目鼻口之于肢体皆得其欲”(《问答下》)。在道德价值观上,主张以事功为衡量道德价值的终极标准。认为富国强兵、抗金复土就是最大的“实事实功”,一个人只要有拯救民族危亡的抱负和事功,即使行为不太符合常规常理也不妨其为“一世英雄”(朱熹《寄陈同甫书》八)。研究历史,“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酌古论序》),就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为中兴事业服务。而朱熹等理学家空谈性命之学,鼓吹不谋其利、不计其功,教人“只向义边做”,是“真腐儒之谈也”(《又癸卯秋书》),并指出:“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可谓击中理学“谈性命而辟功利”(《宋元学案·鉴判喻芦隐先生偘》)的要害。陈亮主张王霸义利统一。朱熹曾将其概括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朱熹《寄陈同甫书》四)。陈傅良则称之谓“功利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陈傅良《致陈同甫书》)。在道德评价方面,强调行为效果的地位和作用,但也不否定动机的重要性。主张“心”、“迹”相应,即动机与效果相统一。认为汉唐既获“小康”之功,则刘邦、李世民之心并非一无是处,否定了朱熹所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见陈亮《又甲辰秋书》)的历史倒退论。其理想的人格既非朱熹所要求的“醇儒”,亦非子夏那样泥古不化的“贱儒”,而是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又甲辰秋书》)的“成人”、英雄,亦即“才德双全,智勇仁义交出而并见者”(同上书)。陈亮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是对北宋以来李觏、王安石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潮的发展。在南宋时期,可谓独树一帜,并具有反理学的战斗性,因而被正统理学家们视为异端。朱熹认为,功利之学“专是功利”,比陆九渊的“禅学”更有害。陈朱之间义利王霸的论争,不仅意味着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和斗争,而且也标志着宋代反理学思潮的兴起。陈亮的伦理思想对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都有重大影响,并对以后反理学斗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陈亮

111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龙,亦称龙川先生。婺川永康 (今属浙江)人。为当时永康学派代表人。曾考中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自幼关心国事,喜谈兵略。作《中兴五论》,五次上书反对议和,力主抗金,要求恢复失地,中兴南京。提出“正纪纲,修法度”,“更法易令”,改革弊政,藏富于民,轻徭薄赋,限制君权,反对轻视实际和鄙薄事功,选贤任能等主张。还多次和朱熹辩论义利、王霸的关系,提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以实际“事功”以利于国计民生,反对空谈心性的理学。著有《酌右论》、《龙川文集》。

☚ 朱熹   成吉思汗 ☛

陈亮

071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故其学旧称永康学派。少喜谈兵,主抗金,反对与金人媾和,扬怨于权贵,两次下狱。尝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诩。与朱熹就历史、“义利王霸”问题进行过多次争论。陈亮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倡导注重实际的“事功之学”。他强调“道”不能脱离人事、事物而独存,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道实际上就是“天地盈虚消息之理”。在历史观上,他反对朱熹关于三代行天理、王道、汉唐以下行人欲、霸道的历史退化观,认为,历史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而王道、天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爱人利物”的功业本领。与此相关,他认为理想的人格(成人),并非朱熹之所谓“醇儒”,而是能够成就功业,做出实事实功的英雄豪杰。他的学说在当时被视为“异说”,但对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产生过一定影响。著作有《龙川文集》。

☚ 陆九渊   叶适 ☛

陈亮

114 陈亮

提倡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主张理与欲是统一的,以“物我一体”为依据,驳斥了理学将“物欲”等同于罪恶的说法,指出人是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的,但人们的 “物欲”应加以节制,将其纳入封建等级制的“分”之中去。认为道德应建立在物欲基础上,人们的共同欲望是道德的基础,把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的 “交相养”作为道德理想,才能“由其道,虽富贵可也”。在道德修养上,把品质修养与实事实功统一起来,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认为义理、道德必须通过实利实功得以表现。提出道德与刑法统一的思想,“公赏罚以复人性”,认为“刑赏”与“典礼”对于保护人性是必要的,但反对君主的“私喜怒”,要求“公赏罚”。他的功利主义道德观为我国伦理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文天祥   方孝儒 ☛

陈亮

060 陈亮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重视辩的作用。认为“苟能明辩名实是非之所在,公私恶爱之所归,则治乱安危于是乎分,而天下之大计略定矣,风俗固不期而正,刑罚固不期而清也”。因而主张辩析利害,切见事情。著有《辩士传》,肯定孟子、荀子、庄子等以正名为宗旨的“辩士之风”,指斥鬼谷子、张仪、苏秦等鲜廉寡耻之徒,“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怒之以其所甚辱,趋之以其所甚欲,捭阖而钳制之,以苟一时之成事”的辩解。惜此书已佚,只留下了《辩士传序》,是研究其逻辑思想的主要资料。

☚ 陆九渊   叶适 ☛
陈亮

陈亮1143—1194Chen Liang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一生以布衣身分纵论天下事,曾上《中兴五论》。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1193)擢进士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陈亮论文主张以“意与理”为主。他的文章一部分是建言恢复大计的政论文,另一部分是与朱熹等人辩论的哲学论文。他提倡事功,反对空谈性命。他的文章说理透辟,议论纵横,富于气势。陈亮的词多涉及政治,表达恢复之志,展示其“平生经济之怀”,词风慷慨激烈,直抒胸臆,夹以议论,与辛词风格接近。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 辛弃疾   赵师秀 ☛

陈亮1143—1194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其词风格豪放,淋漓痛快,然文采稍不足。亦能文。“不作一妖语、媚语”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使使虏》、《念奴娇·登多景楼》等皆有名。有《龙川文集》三十卷、《龙川词》四卷。参见“哲学”中的“陈亮”。


陈亮

南宋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家。认为人都有追求物质欲望的本性,讲道德就应见诸人们的物质利益,人的欲望的恰当满足就是天理;主张“功到成时,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注重效果的功利论。参见“哲学”中的“陈亮”。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因世居城外龙窟村,学者称龙川先生。哲学上以“物”、“事”为宇宙之本,以道为万物之法则,强调人要以行去体验道的存在。主张以“用”见人之才能。反对以圣贤之是非为是非,认为“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反对割裂性与欲的关系,认为生活之欲便是人之本性,“天理人欲可并行”。又主张以礼节欲,反对纵欲无度。另主张“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并以“气”为生化解释历史的变迁。集永康之学而成一家,称永康学派。著作存有《龙川文集》,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陈亮集》。参见“文学”中的“陈亮”。


陈亮

反对朱熹的法律观,认为礼法是人们趋利避恶的产物,国君应带头守法,“勿私赏以格公议,勿私刑以亏国律”,法律应宽简。重视教化,反对重刑,极力反对恢复肉刑。参见“哲学”中的“陈亮”。

陈亮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光宗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第一,得任建康府佥判,未至官而卒。他年轻时即有抗金救国、奔走四方之志,好言霸王大略、兵机利害,曾四次上书力主克复中原。三次被诬入狱。他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终其身以布衣而纵论天下事。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其政论文以意与理为基础,体不诡异,词不险怪,宏富典丽,气势纵横,具有政论家的风采。

☚ 辛弃疾   叶适 ☛
陈亮

陈亮

陈亮 (1143—1194),宋代思想家。
原名汝能,后设名亮,又一度改名同,字同甫。婺州永康人。世称龙川先生。其著作收入 《龙川文集》。一生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作,关心国事、对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悲愤填膺,屡次上书皇帝,诸求废除和议,抗金复国,改革内政,矢志中兴,反对苟安和投降。由于当权者忌恨,曾3次被诬入狱。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王霸并用、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理论,反对当时空谈 “性命”,鼓吹 “存天理、灭人欲” 的道学家。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 简法令,去烦密。他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但法律切不可任意更改,尤其不可太烦太密; 只有立法宽简,才能收到 “狱讼日简,教化浸行” 的效果。他指出孝宗朝开初虽沿责不错,但因过于怕事,立法太繁,使人们拘泥于法律条文来议论是非,造成 “奇论指为模议,庸论谓有典则” 的现象,十分有害。所以他主张 “简法重令以澄其源”,纠正 “法愈详而弊愈极” 的时弊。
(2) 公欲恶,明赏罚。他认为赏罚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没有它,“则无以御天下”。但赏罚是义、利的统一,因为它适合人们趋利避恶的天性,使人们能够“有所利而为善,有所畏而不为恶”。所以赏罚的运用必须顺应人们趋善避恶的共同要求,“使为善者得其所同欲”,“为恶者受其所同恶”。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君主就应 “以法为公”,决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滥施赏罚,“以其喜怒之私而制天下”。这样就不是 “天下为公”,而是 “私天下”,其结果只会颠倒善恶,混淆是非。他说:“政私喜怒者,亡国之赏罚也,公欲恶者,王者之赏罚也。” 只有君主正 “君道”,以天下人共同的欲恶为欲恶,才能做到赏罚清明。对官吏也应这样要求,所以他建议“严政条以核名实,惩吏奸以明赏罚”。
(3) 务宽大,轻刑罚。在刑罚的运用上,他强调 “温厚” 和宽大,重视教化的作用,认为传说中的皋陶作刑颁示天下,也是为了 “塞其不可由之涂”,使人们被陶冶于礼教之中。因此,君主应当 “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对于报批的刑狱,凡属情节轻一点的,都应 “驳就宽典”,实在无法开脱的,才予重处。关于肉刑,他认为以往的圣人,都是 “多为之涂以出之,惟恐其成用耳”。可是后世却独独热衷于肉刑。陈亮坚决反对恢复肉刑,对朱熹等理学家所鼓吹的实行肉刑可以使人们知道廉耻的论调进行了抨击。他尖锐地指出,使人知耻,有现行法律便够用了; 如果民不聊生,虽用肉刑,也无济于事。总之,他认为 “刑者,圣人爱民之具,而非以戕民也”; “报虐以威” 的肉刑,并非出于圣人之本意,不是不可废除的 “大经大法”。

☚ 陆九渊   元太祖成吉思汗 ☛
陈亮

陈亮1143~1194

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50岁考取进士第一名。授佥书建康府判官,未及赴任而卒。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因而三入监狱。有《龙川文集》30卷、《龙川词》4卷。其词多谈天下大略,感情充沛。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念奴娇·登多景楼》等,都洋溢着爱国激情,而且词风豪放,近于辛弃疾,只是文采略差。亦工文,尤以政论为佳,如《中兴五论》等,风格与其词相似。

☚ 辛弃疾   姜夔 ☛
陈亮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号龙川先生,南宋婺州永康 (今属浙江) 人。光宗时策进士,擢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力主抗金斥和,遭当权者嫉恨,屡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志气益励。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指责理学家只讲主观动机而空谈“道德性命”,“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龙川文集·送吴允成运幹序》),与朱熹进行“王霸义利之辩”达数年之久。著作有 《龙川文集》、《龙川词》。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认为使人民“各力其力,以业其业,休戚相同,有无相通,无告者得伸”,就会达到“民是用宁,礼义是用兴” (同上书,《送丘秀州宗卿序》) 的天下太平景象。重视财利,指出“财者人之命” (同上书,《赠楼应元序》),圣王所谓“仁义”者,非以空言动人也,人道固如此耳” (同上)。主张财富按等级差别分配,“高卑大小,则各有分也; 可否难易,则各有辨也。” (同上书,《问答下》) 赞成改革弊政,但反对采取不利于富民商贾的措施。认为农与商相互依赖,二者不可偏废:“农商一事”,“商借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二者须“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同上书,《四弊》)。批评王安石的“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认为北宋以来“未曾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的政策,对国家安宁有重要意义。赞同私人资本放贷取息,认为“贷之下户,量取其息”。可以使人民有无相通,互相周济。反对将财权过多集中于中央政府,因为郡县财权太轻将无法推行各项政策,结果将使各郡县以各种附加税方式来补救不足,从而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建议停止“括郡县之利以为富” (同上) 的做法,而代之以“与州赋而纵其用”(《中兴论》) 的方针,让各地方政府分享一部分财政行政权利。

☚ 辛弃疾   叶适 ☛

陈亮1143~1194Chen Liang

politician,philosopher and lyric writ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also named Longchuan.Works: A Collection of Longchuan’s Works,etc.

陈亮1143—1194

南宋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卒。他为人豪迈,有才气,喜谈兵。孝宗时作《中兴五论》,反对“和议”,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嫉恨,屡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志气益励,尝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许。提倡“事功之学”,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所作诗词感情激昂,风格豪放。散文极有名。论政之作亦气势纵横, 笔锋犀利。有《三国纪年》、《欧阳文粹》及《龙川文集》四十卷、《龙川词》四卷。

陈亮1143—1194

宋学者。字同甫,或曰同父。婺州永康(浙江永康)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 著《酌古论》。乾道五年(1169),上《中兴五论》,不报,退归著书十年。淳熙五年(1178),更名诣阙上书,纵论古今,抨击时政,批评当今皇帝,力言抗金之要。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之朝堂,以励群臣。召令上殿,将擢用之。时投降派曾觌在朝,他耻于相见,踰垣而逃。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孝宗欲授以官,他笑而答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搏一官乎!”此后,两下大狱,笞掠体无完肤。淳熙十五年(1188),第三次上书,朝臣以为狂怪。绍熙二年(1191),第三次被诬入狱,被押一年。四年,策进士第一。未至官而卒。为学主张经世济用,痛斥空谈义理性命。虽与朱熹友善,论学则势不两立。词作豪放,与辛弃疾唱和。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陈亮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因世居城外龙窟村,人称龙川先生。绍熙进士。年轻时力主抗金。晚年在家乡著书讲学。其研究领域广泛,在文、史、哲及政治方面均有所成就。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在形神观方面,主张“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且反对脱离具体的事物而空谈人性。(2) 在情欲心理方面,认为情欲是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产物,且情欲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普遍性、合理性、受制约性和社会性。对待情欲的态度应有“分”有“辨”,“分”内的予以满足,“分”外的不去追求。(3) 在社会心理思想方面,认为同心同德是社会安定的因素。(4) 在管理心理方面,主张“顺人情”而治。主要著作有《龙川文集》,今本《陈亮集》(1974年)。

☚ 陆九渊   陈淳 ☛
000015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