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隋书·经籍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系从《隋书》卷32—35裁篇另行编出。唐魏徵等撰。该书以隋政府藏书目录为底本,核对唐东都和西京所存图书,删去无益,补入可采编辑而成。原作为《隋书》的一部分多次刊印。其单行本有日本文政八年(1825)刻《八史 ·经籍志》本;清光绪九年(1883)镇海张寿荣重刻《八史 ·经籍志》本;1934年南京辞典馆印《历代经籍志》本;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本和1957年商务印书馆所印《十史艺文志经籍志》本。该本以乾隆四年(1739)校刊殿版《二十四史》本之《隋书·经籍志》为底本,参考清章宗源、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校正旧本脱误,增加新式标点,还节录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书目》作为附录,书末附有书名、作者人名索引,是目前比较通行的本子。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初政治家。初从李密,窦建德、入唐为李建成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受诏整理国家藏书,同时领导《五代史》的纂修。为人敢于犯颜直谏,促成“贞观之治”。著作有《隋书》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并主编有《群书治要》。
 该书4卷,约10万字,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而唐代见存典籍6520种,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附有佛、道二部。部下又细分40类。经部下设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尔雅五经总义附、孝经、小学,谶纬10类;史部下设正史、古史、旧事、职官、仪注、刑法、霸史、杂传鬼神附、地理、谱系、簿录、杂史、起居注13类;子部下设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14类;集部下设楚辞、别集、总集3类;所附道经部下设经戒、饵服、符录、房中、佛经部下设经(大乘、小乘、杂疑),律(大乘、小乘杂),论(杂、论、记)。细类之下,列出书名及卷数,接下以“注”的方式记明撰著者的时代、官衔、姓名,间或注出“注”者或“赞者”、偶尔也注明书的内容出处。如史部·杂史类“《史要》十卷,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又如史部·地理类“《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录一卷。陆登合《山海经》以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这种辑录方式,对于考镜源流,知某项学术之发展演变,无疑颇有助益。同时,《隋志》往往以“注”的形式在书名之下附记残缺亡佚书目、卷数。这为后世了解古书的存佚流传,进而研究古代学术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隋书·经籍志》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开创了以“经史子集”直接标示部类的方法。并创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分类体系。此举在图书分类史上和目录学发展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汉代刘歆的《七略》、班固《汉志》确立类分图书的“六分法”之后,经过不断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了按“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类分图书的方法,但此时的“四分法”并没有直接以“经史子集”标示部类,而是用甲乙丙丁为次,在类目次序安排上也不尽一致,像《中经新簿》的部类顺序是“经子史集”;《晋元帝四部书目》的部类次序为“经史子集”,均以“甲乙丙丁”标类。直到《隋志》问世“经史子集”才代替了“甲乙丙丁”直接标示部类,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外,《隋志》于四大部类之下又细分小类,使四部分类的体系臻于完善。这种做法,也与四部标类一样具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意义。如作者在“史部”之下又细分13小类,其分类十分严谨,科学,以至后来的《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史志目录的史部都直接沿袭了《隋志》史部的细类,直至清代,才由于学术的发展和图书数量的增加,佚史部的细目有所增加,但《隋志》的13类仍为基本类目。其他经、子、集的细类,同样也成了后世各种目录的基本类目。由于采用了这种直接标示部类的方法,可以清晰地向人们展示所录各种图书的内容,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检索,因而为后世目录书的编制树立了典范。至今仍是我们类分古籍、标示部类的基本方法之一。
 《隋志》在四大部类之后附录道、佛两教的经书,这可以说是该书独具的特色。对这部分书只记其书名、卷数,不记其产生的时代及撰者、译者,也不统计残缺亡佚卷数。这是因《隋志》修撰者不以道、佛著作为正统典籍之故。
 《隋志》继承了《汉志》开创的为部类撰写序言的优良传统,在每一细类之后撰有小序(类序);各部之后写有大序(部序);佛道经书之后也写有序言;另冠“总序”于卷首;缀“后序”于书末。计其大、小序,总、后序和佛道两序共48篇。这些序言概述了该部类图书的内容特点,学术源流以及图书发展变化、聚散存亡的情况,既起到阐明其分类特点的作用,又为后人了解该书起到提纲挈领、综观全局的作用。其实用价值和辩章学术的意义是很大的。如经部、乐类序云:“乐者,先王所以致神祗,和邦国,谐百姓,安宾客,悦远人,所从来久矣。周人存六代之乐,曰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其后衰微崩坏,及秦而顿灭。汉初制氏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通其义。其后窦公河间献王,常山王张禹咸献乐书。魏晋以后,虽加损益、去正转远,事在声乐志。今录其见书,以补乐章之阙。”虽寥寥数语,乐书之内容、演变、存之等情况,一目了然。清朝编制《四库全书总目》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隋志》除“子部”外,各部的细类后面都有小计,既统计存书的部数、卷数,又作存、亡总数的统计;“经史子集”各部类后面,也都有统计。最后,有“四部”总计。如经部·春秋类后记:“右97部,983卷。通计亡书合130部,1190卷。”又如史部后记:“凡史之所记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合874部,16558卷。”这种辑录和统计存、亡图书的方式,被后代学者誉为“记一代藏书之盛”,是后世编制目录书所须遵循的基本体例之一。
 清代以来,考补疏正《隋志》者颇多,如张鹏一撰有《隋书 ·经籍志补》,章宗源撰有《隋书 ·经籍志考证》(仅存史部13卷)等,而尤以清末目录学家姚振宗所撰《隋书 ·经籍志考证》最为详审。
隋书·经籍志

161 隋书·经籍志

唐代人所编《隋书》“十志”中的一篇。收录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记载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各部又分若干小类,如史部又细分为正史、古史、杂史等13小类。卷首有总序,四部各有分序,各类有小序,另有道、佛两类序和后序,共有序48篇,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又清人张鹏一著有《隋书·经籍志补》,姚振宗著有《隋书·经籍志考证》,可补原志的不足。

☚ 汉书·艺文志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
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

史志书目。简称《隋志》。唐魏徵等撰。《隋书·经籍志》是《隋书》十志之一,在卷三十二至卷三十五。
唐贞观初,诏令李延寿、敬播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至贞观十五年(641)五史告成。各史皆无志书,遂于同年又诏左仆射于志宁、太史公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著作佐郎敬播、符玺郎李延寿同修志书部分,至高宗显庆元年(656)编成,凡十志三十卷,由太尉长孙无忌奏上。原与《隋书》各自单行,后两书合编,五代史的志书部分又经过增删并削,被并入《隋书》,其中《经籍志》与其他九志同样,改称《隋志》。它依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参考了南朝梁阮孝绪所撰《七录》体例,又参见唐初秘书监所整理之隋代遗书编纂而成。收录隋义宁二年(618)以前卒者所撰著述通计存、亡、道佛共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佛、道两类仅录大纲、卷数,不载书名)。反映了隋代现实藏书和梁以前图书流通情况。
《隋志》采用四分法的分类原则,明确标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再细分为四十类。又附道经四类、佛经十一类,共计六部五十五类。四部各类的增删与其所主要依据的《七录》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经部分为十类,改孝经于论语之前;别创纬书一类,而无“术技录”中的谶纬部。史部不仅独立为单独的一部,而且还有了各类的名称,共分为十三细类,适应了唐代史籍增多、史学发达的趋势。并改《七录》国史、伪史部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类;注历为起居注;仪典为仪注;法制为刑法,删去术技录中的形法部;改土地为地理;谱状为谱系;去鬼神部。子部分为十四类,合子兵、术技二录为一部;改历算为历数;合医经、经方为医方;去阴阳、谶纬、卜筮、杂占、形法部。集部分为三类,删去杂文部。《隋志》的分类后经《大唐六典》对其四十类图书性质作的阐述,变得更加权威。
在著录上,《隋志》改变了自西汉刘向、刘歆所编《别录》、《七略》以来关于书名、篇卷、作者等的著录没有一定规则的局面。除了文集以外,每条款目的著录基本上依次以书名、卷数、时代(隋撰人不冠朝代之名)、官衔、责任者、简注、存亡或残缺为顺序,用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在从两汉目录那种漫无定则的著录方法到唐、宋、元时期趋于以书名或责任者姓名为主的著录方法这一演变过程中,《隋志》起了定型作用。《隋志》著录各书都没有内容提要,只有简单的注释。但《隋志》在卷首有总叙一篇,四部有后序四篇,各类有小叙四十篇,道、佛两类各有叙一篇,末有后叙一篇,共计四十八篇,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了《隋志》编撰以前目录和目录学的发展概况以及诸家学术源流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各个部类与学术发展史的关系,各个部类内图书的沿革、内容、意义作了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述,弥补了没有内容提要而造成的缺陷。
在编排与组织上,《隋志》使各个款目内注文服从于正文,采取以隋代现存书为主,注“梁有……今无”之书于相近图书或相应类目之下,使佚残之书服从隋代现存书籍。《隋志》还采取“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的方法,把图书内容“疏远”的分入不同的部类,把内容“近密”的图书排列在一起,使读者能够因类求书,因书究学。
《隋志》是继《汉志》以后我国现存第二部史志书目。它收书丰富,收录范围广泛,考核精详,不但记隋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六朝图书流通情况,对了解唐以前古籍流传存佚、考订学术渊流有着重要作用,是中古时代一部划时代的全国综合性图书目录。它总结了汉魏六朝目录分类的成就,在把图书从四分、五分、七分、九分法的变化、争论和使用逐渐过渡到四分法,直至四分法的最终确定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成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重要文献。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卷十五称道:“《经籍志》本晋荀勖之遗法,以四部分编,虽刘向、班固莫能及之,无论王俭、阮孝绪矣。”
历代为《隋志》作考证补阙之家甚多。明焦竑撰有《隋书经籍志纠谬》,附于《国史经籍志》后。清代研究者最多,其中最突出的有三家。章宗源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仿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而作,本名《史籍考》,考补《隋志》史部十三类的图书,将所辑历代关于各书的资料作为每书的序录,列于该书书名之后。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首一卷,专为补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而作,该书详采各种文献资料,对全志详加考订,将有关资料集于书名之下,一一条举疏证,以见各书源委,为研究《隋志》最有成绩之作。张鹏一撰《隋书经籍志补》二卷,该书针对《隋志》详于南朝而略于北朝的特点,广采后魏、齐、周诸撰述者的本传材料,一一依《隋志》分类补入,以成全志。以上三书均收入《二十五史补编》中。
历代除随《隋书》、《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四史》传抄刊行外,尚有单刻本和艺文志合刻本。重要的有清光绪八年(1882)成都御风楼单刻本。日本文政八年(1825)刊《八史经籍志》本。1934年南京辞典馆印《历代经籍志》本。195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十史艺文经籍志》本。

☚ 七录   崇文总目 ☛

隋书·经籍志

《隋书》篇名。唐魏征等根据隋政府藏书编成的书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大类。著录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后附佛、道二录。并有总序、大序、小序,且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首次使用经、史、子、集类名,发展了四部分类目录体系。为中国现存最古的史志目录之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4 0: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