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早期优秀曲目之一。作者不详。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俦编著的《弦歌必读》。乐曲通过描绘雨点打在芭蕉叶上清晰、明透的乐声,表现出一种明快、健朗的情绪,富于生活气息。全曲分两段,由两个不同性格的旋律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乐曲的意境。第一段由3个乐句组成,以合头、合尾的手法相互紧密衔接。旋律抒情优美,流畅明快,歌唱性强,高胡甜美滋润的音色,展现出富于诗意的岭南风光。第二段的旋律突出了节奏型、音程的跳动和演奏手法的变化,以不规则的连续不断的垛句组成,与第一段旋律个性形成对比。切分的节奏和轻盈的顿音,有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使人如见芭蕉婆娑摇舞之态。最后用高胡领奏的慢板尾句,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乐曲旋律具有弹拨乐器的性能特点,音域较宽,并运用了泛音、推指等琵琶指法。后世相传为何柳堂根据小曲改编加工而成。最早由吕文成等灌制唱片。后经人多次改编,在结构层次安排和配器等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使乐曲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