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痫病名。 ❶指痫证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圣济总录》卷十五:“风痫病者,由心气不足,胸中蓄热,而又风邪乘之。病间作也,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抖,梦中叫呼,身热瘈疭,摇头口噤,多吐涎沫,无所觉知是也。”治宜用麻黄饮、茯神汤、钩藤丸、丹砂丸等。 ❷指发痫瘥后出现身体头面肿满或不能言语之证。多因痫发后气血尚虚,热未尽除,或因风冷之气留滞心之络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 “痫瘥后而肿满者,是风痫。风痫因小儿厚衣汗出,因风取凉而得之。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掣缩是也。其痫虽瘥,气血尚虚,而热未尽,在皮肤与气相搏,致令气不宣泄,故停并成肿也。” “而痫发瘥后不能语者,是风痫。……其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发瘈疭是也。是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其痫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心气不和,其声不发,故不能言也。”本证可见于乙脑等病的后遗症。 ❸指手足偏废如瘫痪之证。《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风痫为病,废手足,或一手一足,或两手两足,如瘫不随,或睫眼,或睫口,或口牵引颊车。”本证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风痫❶表现为手足颤抖、摇头口噤的一种癫痫。 ❷热病的一种。类似小儿的高热性惊厥。 ❸小儿癫痫的一种,其性多变而称风痫。 ❹外感风邪而致的抽搐。 风痫fēnɡxián病名。 ❶痫的一种。《圣济总录》卷十五: “风痫病者, 由心气不足,胸中蓄热, 而又风邪乘之, 病间作也。其候多惊, 目瞳子大, 手足颤掉, 梦中叫呼, 身热瘈疭, 摇头噤, 多吐涎沫, 无所觉知是也。” 宜用茯神汤( 《圣济总录》: 茯神、龙齿、防风、杏仁、羌活、芎 、人参、麦冬、大黄、钩藤、甘草)、钩藤丸( 《圣济总录》:钩藤、铅丹、茵芋叶、石膏、杜蘅、防葵、秦艽、甘草、菖蒲、黄芩、松萝、蟑螂) 等方。参见痫条。 ❷热病的一种。症见病先身热, 瘈疭啼惊, 发痫瘥后六七岁有不能语者(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 ❸小儿痫证的一种。《千金要方》: “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 有惊痫, 有食痫……初得之时, 先屈指如数, 乃发作者, 此风痫也。” 选用消风丸( 《小儿药证直诀》: 胆星、羌活、独活、人参、防风、天麻、川芎、荆芥、细辛)、利惊丸(见急惊风条) 等方。 ❹外感风邪而致的抽搐。《证治准绳》引《全婴方》: “风痫, 因将养失度, 血气不和, 或厚衣汗出, 腠理开舒, 风邪因入之, 其病在肝, 肝主风。验其证, 目青, 面红, 发搐。” 风痫 风痫风痫是指由风邪引起发作的痫证。临床表现以肢体强直抽搐为特征。风痫名称,见《诸病源候论·风痫候》。风痫的病因,一因本虚而风邪乘机外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风痫候》说:“风痫者,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或衣厚汗出,腠理开,风因而入。”《圣济总录·风痫》认为由心气亏虚,复感风邪使然。“风痫病者,由心气不足,胸中蓄热,而又风邪乘之,病间作也。”一因肝热郁热,化火生风所致,如《张氏医通·神志门》说:“风痫骤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肝经有热也。” 风痫的辨证,必须抓住风性动摇多变的临床特点。如《圣济总录·风痫候》描述:“风痫病者,……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掉,梦中呼叫,身热瘈疭,摇头口噤,多吐涎沫,无所觉知是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痫证发作时,全身抽动,肢体强直,手足搐搦,筋惕肉瞤,口唇青晦,两目直视,神昏吐涎,发作前有惊叫乱呼,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治疗以熄风定惊,兼以清热化痰。方用人参羌活散、牛黄丸等。前方用羌活、独活等以祛风;柴胡、川芎以和肝;茯苓、前胡以化痰。后方用牛黄、犀角以清心;龙齿、琥珀、真珠等以安神定痫;全蝎、钩藤以熄风;竺黄、菖蒲以化痰。两方均用人参、甘草益气补虚,以增强患者抗病能力。 ☚ 惊痫 不寐 ☛ 风痫fēng xián❶acute infantile convulsion ❷wind epilepsy 风痫 风痫wind type of epilepsy为痫症的一种。发作时项强直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证治可参痫症相关内容。 ☚ 烦躁 风懿(癔) ☛ 00003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