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飛券”。唐、宋時的一種錢幣信用匯票。始於唐憲宗貞元期間,初由官府辦理。唐末民間倣效之,多稱爲“便换”、“飛券”。宋初官私繼續行用。唐代商業發達,時尚無紙幣,金、銀、銅錢携帶多有不便。又因錢幣缺乏,並常有禁止錢幣出境的律令,遂有匯兑之法。其法是携錢人將錢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及各軍、使等機構,或交各地商號。由受錢的機關、商號發給半聯票券,另半聯寄往各地機關、商號,付錢人即可於異地合券取款。宋初國家設有專門的“便錢務”辦理此種匯兑。後以給錢不時,甚或無錢兑現,此法逐漸廢棄,紙幣及其它匯兑信用機關興起。《新唐書·食貨志四》:“貞元初……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文獻通考·錢幣·歷代錢幣之制》:“自唐代以來,創爲飛券、錢引之屬,以通商賈之厚賚貿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