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
传统中医理论。包括食物营养、药用性能的鉴别 (这是各时期“本草”的主要内容)、食物配伍与禁忌、养生的良好饮食习惯、烹饪时的清洁卫生、食疗诸方等方面。饮食养生的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又指出 “食饮为生人之本”,破天荒地提出 “五味所合”之外,还有“五味所伤”、“五味所禁”的饮食理论。这是我国饮食养生理论的鼻祖。所谓“五味所合”,指的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藏之气也”。夏商周时,我国不仅有初步的食医经验总结,而且出现了诸如专管饮食营养的“食医”和营养治疗为主的“疡医”等专业分工。西汉名医太仓公淳于意对饮食养生很有研究,提出了“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的理论,被后人概括为“得谷者昌”而饮誉中外。三国时华佗所著《食论》指出: “苦茶久食益意思”,说明了茶叶的药疗功效。唐宋元明清时,对饮食与养生的辩证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就总结了养生食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物利害、食物相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经验,充满了养生辩证法,许多论点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总以前饮食养生理论之大成,把饮食养生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古代饮食养生的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借鉴。